卷之一 傷寒 吐蛔

類別︰子部 作者︰清•懷遠 書名︰古今醫徹

    蛔者根據胃為養。贊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動。用炮姜理中湯加川椒烏梅。所謂聞酸則靜。見苦則安也。吳綬謂蛔厥卻緣多饑。節庵謂妄發厥陰汗。胃冷蛔上。又謂吐蛔雖大熱。勿犯寒涼。則蛔厥之用溫中也必矣。及閱仲景烏梅丸。烏梅為君。人參附子細辛桂枝蜀椒當歸為佐。而柏皮之外。又加黃連。乃倍干姜。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法乎。乃余見一婦。煩熱嘔酸。脈數吐蛔。欲投茱制黃連姜汁炒梔方可。奈醫者執用溫藥。隨飲隨斃。益信仲景烏梅丸倍黃連。早已開示後學一大法門。而習俗罕究也。又治二婦。食傷脹滿不堪。蛔竄十余不止。氣口脈有力。竟投枳樸等。溫中內消而愈。蓋失饑與傷飽。又不可執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宜無。宜少不宜多濕。熱甚。蛔蟲滋長。發胃脕痛。吐出則少愈。若胃敗吐蛔。色黑且腐。並成族來者。在不治例。

    理中湯

    人參 白術(土炒) 干姜(炮各一錢) 甘草(八分) 烏梅肉(二個) 川椒(十粒)

    水煎。

    烏梅丸 治蛔厥

    烏梅(七十五個) 人參 附子(炮) 柏皮 桂枝 細辛(各一兩五錢)干姜(二兩五錢炮) 黃連(四兩) 蜀椒 當歸(各一兩)

    十味各搗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飯熟搗梅成泥和勻諸藥。蜜丸梧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枳實湯 治胸滿。右關脈有力。吐蛔不止。

    枳實(麩炒) 紫濃樸(姜制) 廣皮(各一錢) 山楂(一錢半) 柴胡(七分) 萊菔子(炒研一錢)

    炒熟砂仁末五分。生姜一片。水煎。

    清中湯 治脈數。嘔酸黃水。煩躁吐蛔。

    山梔(炒) 半夏(各一錢) 黃連(七分) 茯苓 廣皮(各一錢) 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錢。川椒十粒。生姜一片。水煎。


如果你對古今醫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