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雜癥 瘧疾

類別︰子部 作者︰清•懷遠 書名︰古今醫徹

    瘧之為言虐也。有如凌虐者然。故雲瘧也。當其寒。則戰栗鼓頷。湯火不能溫。及其熱。則煩冤少氣。冰水不能寒。此無他。陰陽相並。邪正交爭也。並之陰則寒。並之陽則熱。正虛則怯。邪盛則肆。一身之內。有不听令而任其摧殘者乎。然則何經主之。何藥制之。曰仲景傷寒少陽一經。寒熱往來。用小柴胡湯。可假之治也。方中柴芩除表里之熱。姜半除表里之寒。參甘大棗和陰陽而扶正氣。非瘧之的方乎。余擴而充之。寒多熱少。則入藿香。寒少熱多。則入知母。獨寒不熱。則去黃芩。獨熱不寒。則去半夏。氣虛則加苓術。血虛則加歸芍。即此方而出入之。鮮不應手取效。以是知瘧之主少陽也明矣。其作有早晏。何也。經曰。衛氣一日夜。大會于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客于脊膂。凡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故作日益早。邪在陽分輕。陰分重。引出于陽分則散。其有日作間日作何也。經曰。邪入之淺則日作。入之深則間作。有三日作者。邪愈甚而正益衰也。有一日三四作。十數作。又何也。此不可作瘧論。而亦未始不可以瘧推之也。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陽虛則寒熱交作。非大補氣血。則寒熱不止也。然經又言太陽之瘧。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少陽之瘧。寒不甚。熱不甚。心惕惕然。汗出。陽明之瘧。先寒灑淅。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火光。太陰之瘧。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善嘔。少陰之瘧。嘔吐。熱多。欲閉牖而處。其病難已。厥陰之瘧。少腹滿。如癃。數便。意恐懼。則是六經又各有治法也。雖然。瘧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此時而欲止之。良工不能。必從未發時。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乃安。邪氣乃出。此露姜飲所由設。可推而通之也。至于邪未盡。早截之。變必作。豈若調其陰陽之為愈乎。立齋治瘧發不止。用人參一兩。生姜五錢。未發前服之。瘧可立止則養正除邪勝著也。豈能為瘧困哉。

    按瘧有雲是脾疾。長夏暑熱所傷。至秋新涼束之。瘧乃作。故其發也有候。而一以理脾為主。平胃散六君子補中益氣。審虛實而施之可也。不知脾畏木者也。柴胡非疏肝乎。脾喜甘者也。人參甘草非補中州乎。脾惡濕者也。半夏非燥濕乎。脾畏熱者也。黃芩非清熱乎。使果因風與食。則疏之消之。寒與熱。則溫之清之。虛則補之。下陷則提之。學人神而明焉。又安得膠柱鼓瑟為也。

    【治驗】

    一儒者季秋發瘧。凡解表疏利之藥。遍嘗勿效。至四旬後。肢體俱冷。其汗如雨。猶是覆密不敢見風。此余診之。六脈皆弱。連進歸脾湯。大倍參 。加熟附子五分。數劑而痊。繼以六君調理月余。

    一女子瘧疾。煩熱嘔吐。口干飲水。獨熱不寒。有與和解不效。余診之。脈數且疾。此癉瘧也。得之肺素有熱。用門冬知母黃芩山梔花粉濃樸陳皮甘草。一劑而減。二劑而愈。

    一人年五旬余。患痢半月。痢止瘧作。發則昏憒不支。余診之。脈空大無力。以補中益氣湯。倍人參加半夏。二劑而愈。

    小柴胡湯

    柴胡(二錢) 黃芩 人參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棗水煎。如口渴。加葛粉一錢。如右關有力。胸膈不寬。加濃樸萊菔子各一錢。煩渴。去半夏。脈不數。去黃芩。如氣虛。同四君子或補中益氣用。如陰虛。則以六味湯繼之。


如果你對古今醫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