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之因多端。而要以脾胃為本。脾胃者土也。處于中州。澆灌四旁。清濁以分。水谷以別。皆藉此健運之能。而升降開闔。由之布化。尚何瀝瀉之虞哉。惟中氣稍弛。風勝則飧瀉而完谷不化。寒勝則洞瀉而澄澈清冷。濕勝則濡瀉而糟粕不實。熱勝則火瀉而暴注下迫。更有食積痰飲。則腹中或痛或不痛。反得瀉而減也。大瘕瀉。則腹中有瘕。時作時止也。腎瀉。則每于子後發。余時則安也。蓋土旺則能制水。水旺亦足凌土。濕郁則能成熱。熱郁亦足助濕。濁氣則能侵上。清氣亦足陷下。故治瀉之法。不可一端而竟。扶脾正也。而有時乎平胃。分利常也。而有時乎升提。溫補當也。而有時乎清熱。況于食積宜消。痰積宜降。瘕聚宜調。腎虛宜補。且有面色黃白。似乎脾虛。而補之不效者。以濕熱之未清也。亦有久瀉不止。習以為恆。而止之反劇者。亦積熱之不解也。苟執脾土喜溫惡寒。喜燥惡濕之說。而概以溫熱行之。知常而不知變。知經而不知權。使遇中虛且寒者。誠然得矣。倘或蘊隆不解。不且益其邪而成痼疾也哉。至于治瀉九法。士材言之詳矣。余不及贅。
胃苓湯
蒼術(米泔制) 濃樸(姜制) 陳皮(各一錢) 甘草(三分炙) 白術(八分土炒)茯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三分) 豬苓(一錢)
加姜棗水煎。或分用合用皆可。
薷苓湯 治暑瀉。
香薷 黃連(姜汁炒) 濃樸(姜制) 扁豆(炒) 豬苓 澤瀉 白術(土炒)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四神丸 治脾腎兩虛。飲食不思。子後泄瀉。肉果(面煨二兩) 補骨脂(胡桃制四兩)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浸炒一兩)
為末。生姜八兩。紅棗百枚。煮熟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