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雜癥 口病

類別︰子部 作者︰清•懷遠 書名︰古今醫徹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胃脈挾口環唇。大腸脈還出挾口。厥陰脈下頰里環唇內。又皆統之于脾矣。獨其邪之所侵。火熱則赤。木乘則青。氣虛則白。火極似水則焦黑。水極似火則裂坼。一寒一熱。判若天淵。胃熱脈洪。責于心火。內熾脾虛。脈弱本于陰寒上逼。清胃涼膈。所以徹熱。附子理中。所以溫里。今人一見唇焦。便指為熱。不知中氣虛寒。飲食不進。中焦失守。無根之火。逼而上浮。若以寒涼投之。則火愈不歸。而食愈不進。惟人參理中。溫其中氣。火奠厥位。而唇口坼裂。如久旱逢霖。立時潤澤矣。至乃舌為心苗。脾之絡。連舌本。散舌下。腎之脈。亦系舌本。傷寒家驗舌苔。以焦黑為胃熱。為水枯。則本此。若別口味之辛甘咸苦酸。以察五髒之熱。尤其顯白者。則各以其髒治之。斯善耳。要之二陽之病發心脾。火土子母相關。豈淺鮮哉。

    一口病實熱。脈洪數有力者。用清胃湯。

    一口病飲食不進。脈微細軟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歸脾湯加炮姜。

    一謀慮不決。上為口糜。用逍遙散。或升陽散火湯。大腸移熱。用秦艽升麻湯。

    清胃傷 治胃火血燥唇裂。或為繭唇。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 生地黃 升麻(各一錢) 當歸(一錢二分) 牡丹皮(八分)

    水煎。


如果你對古今醫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