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雜癥 脅痛

類別︰子部 作者︰清•懷遠 書名︰古今醫徹

    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蓋左屬陰而右屬陽也。陰為血而陽為氣也。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條達而上升。有以抑之。則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紅花、鉤藤、青皮之屬。虛人及季脅下疼者。六味湯滋其水以潤之。乙癸同源之意。亦由房勞所致也。右者肺也。肺主氣。性沉。喜清肅而下降。有以逆之。則肺苦氣上逆而為痛。治之宜降氣消痰。前、桔、枳殼、陳皮之屬。虛人歸脾湯去 、術加延胡主之。以補其母。若香燥破血之藥。非其治也。且于中州無礙。不可克代。與外感無涉。不可發散。犯之則汗出發喘。促其斃矣。余每怪時流。

    一遇脅痛。不分左右陰陽。不別氣血痰火虛實閃挫之因。動稱肝經受病。及用藥。又以外感法治之。致死不悟。深可悲憫。殊不知脅痛之候。治之一逆。貽禍甚速。即有知者。亦守痛無補法。害亦相等。幸臨癥者慎焉。

    王宇泰先生治一人。患左脅痛。外發紅丹數十顆。有投以龍膽瀉肝等湯。竟不效。先生曰。肝性燥苦急。宜甘以緩之。用單味栝蔞二兩。研霜煎飲。取其甘緩潤下。紅丹可一洗而愈也。果如先生言。余凡遇左脅疼。煩躁面赤。脈數痰色綠者。每加之輒驗。若無痰而陰虧脈虛數。汗出無氣以動。六味湯加鉤藤。屢獲奇效。若血凝氣滯。以桃仁、紅花、枳殼、醋制青皮、香附、延胡等。或加生地、芍藥、鉤藤佐之。實火。左金丸亦可選用。

    一友右脅痛。以自知醫。用發散藥。痛愈甚。氣息難布。余診其脈則微弱。特慮其不受補。以單味貝母一兩。研細煎湯飲之。保其肺氣。使清肅下行。痛即如失。蓋栝蔞色綠入肝。有解毒之功。貝母色白入肺。有保殘之力。故治各不同也。夫貝母亦能解毒。用之以平肝則無濟。栝蔞亦能潤肺。用之于誤汗則太寒。學人不可不知。

    一人患右脅痛。凡旬日。醫者誤用香燥。致不得坐臥。又延一友。不能治。反曰胸中有滯。止宜消導。若痛止。必不可救。及服其藥。果愈甚。病者求死。比余適止。見其苦。慰之曰。不難療。可一劑而愈。病者喜。伊芳兄雲。痛未可止。余怪問其故。則曰。頃醫者有是言。故雲。余笑曰。令弟苦痛不止欲死。醫者又苦痛止不治。何大相背也。檢其藥。仍用消導加半夏等燥劑。余即取素所歷效自制推氣散。加延胡索。命煎飲之。又適友人楊子武修至。余告其故。欣然同意。少頃。病者數日不解帶。不轉動。忽下榻曰。痛愈大半。欲解衣而睡矣。當晚遂安臥。越三日。痛雖愈。但因前久坐。氣不歸原。不能安枕。余以六味湯加杜仲引氣下行。二劑知。四劑已。繼六味丸調理而康。蓋右脅痛者。肺氣之逆也。以其真陰虧損。肺不能歸藏于腎水之中。故理肺之後。繼以滋陰。亦一法耳。

    一人患右脅前岐骨下軟肉處痛。醫者用破氣血藥加酒煎。投三四劑。遂叫號不絕。余亦以推氣散加延胡飲之。瘥緩。但面赤脈數口干。加入生地、茯苓。去前、桔。痛稍止。又因勞心。後加遠志、當歸、鉤藤、杜仲。去枳殼。乃愈。或問之曰。病名為何。余曰。此名閃肭痛。肭在臍之旁。季脅之前。曰何以知之。曰。膃肭臍乃海狗腎之別稱。則肭之命名。當在臍與腎之間也。若勞倦不節。色欲不謹。氣血有阻。則軟脅前痛。宜補而調之。勿投燥劑可也。

    疏肝飲 治左脅痛。

    柴胡 當歸 黃連(各七分茱制) 青皮(醋炒) 枳殼(麩炒) 白芍(各一錢酒炒)川芎 紅花(各五分) 桃仁(九粒研如泥)

    姜一片。水煎。如兼痰喘者。不用此藥。

    推氣散 治右脅痛。神應勝原方。

    枳殼(麩炒) 前胡 山楂(各錢半) 鉤藤(二錢) 甘草(三分) 廣皮 葛根 桔梗(各一錢)


如果你對古今醫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