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女科 帶癥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懷遠 書名︰古今醫徹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沖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于氣沖。屬于帶脈。絡于督脈。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于帶脈之間。客熱郁抑。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資生經載一婦。患帶下。有為灸氣海未效。次灸帶脈穴。在兩脅季肋下一寸八分。有鬼附耳雲。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著。今灸著我。我去矣。遂愈。劉宗濃曰。帶下多本于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衛氣下陷。精氣積滯于下焦奇經之分。蘊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房勞。服食燥熱所至。亦有濕痰流注下焦者。腎肝陰淫濕勝者。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無窮。發為筋痿。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或余經濕熱。屈滯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虛冷。子宮濕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發中兼補。補中類利。燥中兼升發。潤中兼溫養。或溫補。或收澀。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

    帶下一癥。素問歸于任脈。明堂歸于帶脈二穴。子和擴而充之。以帶為約束諸脈。而會合沖任督諸經。郁熱淫溢。皆由帶脈滲漏而下。可謂原委燦然矣。而宗濃則本陰虛陽竭。及諸病機治法。至詳且悉。比之丹溪專重濕痰。子和單主濕熱。則懸絕也。然男子遺精之外。有赤白濁。女子崩漏之外。有赤白帶。而帶獨重于濁者。以女子七情偏勝。抑郁為多。綿綿而下。無休止也。須察其五髒之偏甚。所感之虛實。或清或補。或升提下陷。大抵虛多而實少。熱多而寒者。亦不乏也。故子和所論者尋其原。而宗濃所列者盡其變。至立齋以帶分五色。則又推展言之耳。

    一崩帶向以崩為肝虛有火。而血不能藏。帶為脾虛有濕。而氣不能攝。然帶癥而面青脈弦。多郁怒者。能不調其肝乎。崩癥而面黃脈弱。多倦怠者。能不補其脾乎。則又在于臨病變通矣。

    一帶癥元氣虛者。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加酒炒椿根皮最妙。真陰虧者。六味地黃湯加酥炙鹿茸。兼肝火。加味逍遙散入椿皮。或八珍湯加椿皮。作丸亦勝。內熱者加黃芩香附。半產者入杜仲阿膠。

    一帶證肥人多因氣虛有痰。瘦人多因血虛有火。未有不從調補而愈者。若專主痰火。則失之矣。每見久而不止。去之過多。必致少腹重墜而痛。肌肉消瘦。虛癥畢見。骨脈為枯矣。以是知帶之為物。精血所攝。所雲濕熱者。乃言現癥之標。而實本沖任帶所至。焉可不求其原而治之哉。

    【治驗】

    一儒者內室。素患帶下。時作時止。後因過勞。帶遂不止。腹重墜。疼痛異常。余以補中益氣湯。加肉蓯蓉山茱肉杜仲牡蠣粉。數劑得減。後以八珍丸加蓯蓉杜仲椿根皮。調理而愈。

    一女子帶下半載。肌肉憔瘦。余以補中益氣湯加酒炒椿根皮。三四十劑。以六味地黃丸相間服之。帶遂止而肌肉亦長。乃愈。

    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錢半) 黃 (蜜炙一錢) 白術(土炒一錢半) 甘草(炙三分) 當歸(一錢) 陳皮(八分)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姜棗水煎。加椿根皮一錢半。酒炒。腰痛。加杜仲山茱肉肉蓯蓉。頭風。加本白芷各三分。濕熱。加蒼術黃柏各五分。澤瀉七分。


如果你對古今醫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