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歷世聖賢名醫姓氏 宋

類別︰子部 作者︰明•徐春甫 書名︰古今醫統大全

    滄州臨津人,世習醫業。初攝護國軍節度巡官。後周顯德初,詣闕獻經用方書三十卷,《全體治世論》二十卷,世宗嘉之。宋太宗詔詳定《本草》,翰與道士馬志、醫官翟煦、張景、吳復 、王光佑、陳昭遇等同修集上之。

    淳化間為太宗侍御醫,與劉翰齊鳴。太宗召修《本草》及《太平聖惠方》,書中多其所集,行世。

    太平興國間為太醫,奉詔同修《本草》,裒集方書,廣心醫學。

    初為道士,得《海上方》,深察藥性,治療輒效。太宗時奉詔同修《本草》,為御醫,名著當代。

    嶺南人,善醫,太宗時為翰林醫官,治療病多效。奉敕同修《本草》經方。

    潭州人,初出家。集方技之書,游京師,以醫鳴。太祖召見,賜紫服袍,號廣利太師。後太宗召講醫方,蘊錄秘方以獻之。

    並州人,世以方技為業,太宗召為醫官。咸平三年,太後不豫,文智侍藥,既愈。遷尚藥御醫,賜金紫衣,累遷翰林醫正。

    睢陽人,初為道士,好醫藥。太宗召歸俗,命為尚藥御醫,遷翰林醫官。太宗常留意醫方,藏有名方千首,至是詔翰林醫官等,俱各出家傳驗方以獻,又有萬首,命懷隱與副使王佑、鄭奇,醫官陳昭遇,參對編類,每證以巢元方《病源》冠首,而本方附後,共成一百卷。帝親制序,賜名《太平聖惠方》,刊布天下。

    德州人,徙居洛陽,業醫。淳化中,從兄自正游京師,以醫鳴,俱受醫官,累遷翰林醫副。

    開封府以醫鳴,征太醫院。仁宗不豫,侍御數藥不效。希診曰︰針心下胞絡可立愈。左右為不可。諸黃門以身試無害,遂進針,帝即愈。命為翰林醫御之官,賜衣魚。著《神應針經要訣》行世。

    字仲陽,上世錢塘人,曾祖徙北,家于鄆,幼業醫。神宗時,元豐中,醫公主有功,授翰林醫官,遷太醫丞,賜紫衣緋魚,治療有奇效。所著《傷寒指微》、《嬰孩論》若干卷。

    熙寧間為國子博士,校正醫書,深明方藥病機。神宗詔修《內經》有功,賜緋魚,加上騎都尉。

    熙寧間為光祿卿直秘閣,同高保衡校正《內經》,醫名大著。

    蘄水人,性敏穎,好學,精于醫,讀《素問》、《靈樞》、《甲乙》,深達奧妙。著書立言,發前人之未發。表述人迎氣口之脈,在手在喉,上下齊等,引繩曰平,過勝即病,而有三陰三陽之分,甚是詳切。

    徐州人,善醫,嘉 中召至京師。診父母脈能知子之吉凶。時王安石、王 俱在翰林, 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視父知子,又何足怪哉?

    不知何郡人,性識明敏,通經學,精醫方理,得黃岐之秘。治平間,為奉御太醫令。

    不知何郡人,業醫善針,沉 悉能起。一人患喉內生蛾,諸醫不能愈,且畏針。範與末藥,計以筆搽之,遂暗針于內,刺之即愈矣。

    字知可,白沙人,舉紹興壬子鄉試,篤好醫方,遂造其妙。有患奇怪疾者,能療取。平生治效,集成一書,名《本事方》。又撰《傷寒歌》、《仲景脈法圖》行世。

    西蜀人,好醫,得不傳之秘。干德中,有人病,肌瘦如癆,唯好食米,闕之則口吐清水,食米則快,諸醫不辨。道廣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炒末,以水調頓服。良久,吐出如米形,遂愈,《病源》謂米瘕者是也。

    字德信,新安休陽人。宋孝宗時,以詩文醫學著名。遇道人,傳以金匱玉函之秘,尤能起死回生,人稱其神醫。後征為翰林醫官。

    字仲理,諸暨人。幼以孝聞,因母疾究醫,造其妙。朱晦翁聞其名,就見,與談通夕,所著有《醫術地理撥沙圖》。

    為太醫令,烈祖好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治。廷紹獨謂當進楮實湯,服之果愈。或叩之,答曰︰咽因甘起,故以楮實湯。

    字明遠,新安婺源人,以醫鳴世,十五代至嘉,以儒通醫,活人尤著。宋理宗不豫,召至,一進藥,遂安。

    為宋朝醫,有超見,論病源皆深究《素》、《難》之理,所著有《養生必用》。

    宋良醫,人病應聲者求療。澄雲︰古無此方,惟以本草藥名盡呼之,每呼一聲,腹中輒應,唯一藥即不應,再三呼之,無聲,即此藥為主,治之痊愈。

    號無求子,吳興人,善醫,尤邃于《傷寒》,潛心數十年,窮經義之要,而成《活人書》,奏進。道君朝授奉議郎、醫學博士。

    字子充,新安古歙人,精研醫學,聞有長于己者,雖千里求之不憚。時聞蘄水龐安常醫名,遂往從之。又聞蜀中王樸太素脈,亦往師之,得其秘而歸。術益高而名益著,江右縉紳士夫咸往就診。

    以醫名越,專用成方。及丹溪出,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故其方書,遂不盛行也。

    為越名醫,與裴宗元一時齊著,其用方亦大同,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

    為宋翰林學士,籍醫藥,尤工于《傷寒》,發仲景之奧音。

    名杲,新安人,世業醫術有名,至杲尤誠確精粹,博該諸書,所得輒采錄,成《醫說》十卷。

    不知何郡人,宋紹興中為建寧府判,好醫方,尤精于《傷寒》,作《傷寒百證歌》行世。

    字子季,宿州人,明大小方脈,尤精心于小兒痘疹,濟困持危,多收奇效。淳 中為侍郎翰林醫正,與鄭惠卿同編《幼幼新書》,《小兒病源方》行世。

    字良甫,號臨川建康人,宋嘉熙為太醫諭。世業醫,至自明益精妙,有超世活人之志,著有《婦人良方》行世。

    名登父,號仁齋,世業醫學,至父尤精。每以活人為心,集有《直指方論》二十八卷行世。

    用和之子,以儒集父醫,尤有心得之妙,超邁尋常,治療輒效,存活甚多。官為殿中丞尚侍御醫。

    海陵人,習覽經方,尤工針石,遠近知其名,所療多效。初,嘉 中有女人被妖惑,纂為針,妖狐即從女衾中逃竄,女病遂愈。

    字子剛,鄭州人,官為團練使。篤好醫方,遂得精妙,聲名遠著,凡有求療,雖及細民,亦用意為治。一婦產後患大泄喉痹,諸醫謂兩證不能並治,以為必死。公視之,與藥十余粒,使吞之,咽通而瀉止。人異之,公曰︰理中丸裹紫雪耳,喉痹非寒藥不可,泄非理中不止,紫雪下咽,則消釋無余,得至腹中,附子也,夫何異?

    西蜀人,善醫術,高宗召醫太後目疾,有奇效。因問治身,答曰︰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帝濃賜。復召問以長生久視之術,坦對︰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

    上嘉而寵之,每稱皇甫先生而不名。

    字彥昭,湖州烏程人。紹興間為名醫,深究《素》、《難》,工針石,起死良多。試禮部中選醫官,累遷翰林醫正,賜金紫服。

    字毅叔,以醫名天下。一日郡守母疾,召診,守雲︰若不能痊,當治罪。叔曰︰容為診視。

    曰︰尚可活。處以丹劑,遂愈。守酬以金帛送歸。叔歸則全家遁避。守母復死。蓋病已在膏肓,毅叔懼罪己,而姑與良劑,暫存活之耳。

    吐谷渾人,善醫,馬上視疾,能知標本生死。太宗時為太醫令、侍御醫,集有《脈訣》、《針灸》等書。

    字撒不腕,其先本五院之族,魯精于醫,察形色,即知病源,雖不診有十全功。前二人特夷類,而尚精醫,況中國業醫者,有不精,寧不為二夷罪人也?

    名堪,登進士,善醫,為郡守。一少年病不食,聞葷腥之氣,輒嘔吐,諸醫不效。求載之治,視之曰︰汝病只在《素問》經中,名曰食掛。授以一方,三服則聞肉有香氣,食之無苦。著有《指南方》三卷,分為三十二門。

    字孟博,新安婺源人。世業醫,至約尤著,而更得針砭之妙,著有《醫方圖說》行世。

    不知何郡人,善醫,凡人有奇疾,以意療之,無不效。一小女患風痹赤腫,諸醫以風熱治之,不效。唐診視雲︰肝肺之風熱故,治之遂愈。惟頂上高腫寸許,詢其乳母,好飲熱酒,唐遂悟,前劑倍加葛根,數服而消。

    晉陽人,善醫術,精診候。一人病脅有聲如蛙,以手按之即止,否則連聲不絕。諸醫不能辨。

    巒診之曰︰右關脈伏結,因驚氣入髒腑而成此疾。患人告︰因野行忽有蝦蟆高躍叫聲,被驚,便覺脅痛作聲如蛙。巒與六神丹瀉之,立愈。

    字子亨,為南京宋毅叔之婿,得傳醫之旨。一人失驚吐舌,遂不能收,諸醫莫治,貺針舌底,遂伸縮如故。後為宣和中朝散大夫。著《全生指迷論》。

    號吉老,泗州人,世醫,名聞四方。有郡守病喉癰,成流注,久不愈。召介治,知其嗜食所致,惟與生姜一味啖之,食至一斤,始知辛辣,而癰愈。守異而問之,答曰︰公好食鷦鷯,鷦鷯好食半夏,遺毒于喉間,非姜無以釋半夏之毒,用之遂愈。

    博陵人,精于醫術,治療有神效,人以為神授。診脈預知生死,推測運氣,如四方之疾,當預告人,使其慎而防之,累驗。


如果你對古今醫統大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統大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