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
經曰︰諸 項強,皆屬于濕。(王注︰太陽傷濕。)又曰︰諸暴強直,皆屬于風。(王注︰陽內郁而陰行于外。)
劉河間雲︰諸 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 曰柔 ,陽 曰剛 。
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又雲︰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謂筋勁強有力,不柔和也。然燥金為病,緊斂短縮,勁急。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也。又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
仲景雲︰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獨頭搖動,卒口噤,背反張者,病也。又雲︰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名曰剛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
仲景雲︰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瘡家過汗亦致 ,風病汗下亦致 。此為汗下之過,亡津液之致,亦內因也。
證不因汗下之過,必是氣血內虛,外為風寒濕熱所襲,而成 也。觀夫仲景謂傷寒汗下之過,與夫產後、瘡人多患之,斯可見矣。陳無擇始謂氣血內虛,與仲景之言相台,所謂擴異世而同符者,至理而已。
張子和醫案有病風搐目眩,角弓反張,數日不食。諸醫皆作驚風、暗風、風癇,治以南星、雄黃、烏附,不效。戴人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先涌風痰二三升,次以寒劑下之,又以 針刺百會,出血立愈。可見,風搐與不同,而 證屬濕,土極必兼風木搖動之化;風搐屬木,木極必見金燥緊斂之形。要之亦可同論,故取此條,以證 病不專于風寒濕之外至,亦有風火熱之內作者也。
脈候
脈浮緩,為有汗;肺浮緊,為無汗。
脈沉細渚,濕所傷也。
脈沉伏弦緊,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攣;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
《脈經》曰︰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曰 ,為難治。
又雲︰ 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又雲︰ 家脈皆伏堅,直上下。
治法
古人以強直為 ,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狀無異,要在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柔。
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剛 胸滿口噤,腳攣急,切牙,當行大承氣湯。 證並屬太陽,項強口噤一證,例則太陽兼陽明。因有陽明,故不宜汗,而宜用承氣湯下之也。
仲景雲︰汗下過多為壞證。所成如產後因虛致 。惟宜補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祛濕,隨證施治。不可概以濕熱內盛,郁遏生風而作 者,例用散解風寒,而虛虛之誤,不可不察也。
藥方
(《金匱》)栝蔞桂枝湯 治太陽病,其證憊,身體強KT KT 然,脈反沉遲,此為 病。
栝蔞根 桂枝 芍藥(各錢半)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大棗(二枚)
上水盞半,煎八分,熱服取微汗。
桂枝加葛根湯 治柔 。
葛根(二錢)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生姜(三錢) 棗(二枚)
上水盞半,煎八分,溫服。二 皆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服。若胸滿口噤,切牙腳攣,臥不著床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無疑。
小續命湯(方見風門。)
葛根湯(方見傷寒門。)治太陽剛 無汗,小便少,氣上沖。
加味神術湯 治無汗剛 。
蒼術 川芎 本 白芷 細辛 甘草 麻黃 羌活 獨活(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蔥一根,煎七分服。
桂心白術湯 治有汗厥逆,拘急柔 。
桂心 附子 白術 川芎 甘草 黃 (等分)
上水盞半,棗一枚,煎七分服。
(《難知》)防風當歸散 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防風 當歸 川芎 生地黃(等分)
上咀,水盞半,煎七分服。
(《金匱》)大承氣湯(方見傷寒門。)治 病,內實熱壅,胸滿切牙,用此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