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肩膊背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癥 (四)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

類別︰子部 作者︰清•方慎庵 書名︰金針秘傳

    1。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相去各三寸,手足太陽之會,正坐取之。治肩背拘急,風冷客于腠理,頸項強痛不得回顧,風勞,臂肘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2。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 痛,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虛勞肺痿,五尸走疰,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亦得,日可灸七壯,至百壯止。忌豬、魚、酒、面、生冷物等。

    3。膏肓 ︰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又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從胛骨之里,去胛容側指許,摩KT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于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百壯,多至三百壯,當覺下嚨嚨然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患已因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當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即胛角覆其空,灸之無驗。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候之疾,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不能,即此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遣,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出《千金》、《外台》。

    4.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 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肩痛,胸腹滿,灑淅寒熱,背脊強急。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5。噫嘻︰二穴在肩 內廉,俠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以手痛按之,病者言噫嘻,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熱病汗不出,溫瘧,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脹,肩 內廉痛不得俯仰。可灸二七壯,至百壯至。忌莧菜、白酒物等。

    6。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7。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8;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滿 脹,大便泄利,小便赤澀,身熱目黃。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9。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不止,消渴,目黃。可灸五十壯至一百壯,針入五分。

    10。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內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可灸五七壯,針入五分。

    11。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叉肋間。異經雲︰與鳩尾相直,治心下肓大堅,婦人乳有余疾。可灸三十壯,針入五分。

    12。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脊強痛,食飲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失精,小便淋瀝,針入五分,灸三壯。

    13。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惡寒,少腹堅急,癃閉下重,不得小便澀痛,腰背卒痛。可灸五七壯,針入五分。

    14。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澀,腰尻重不能舉,五痔發腫。針入五分,可灸三壯,慎如前法。


如果你對金針秘傳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金針秘傳》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