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耳瘡(四十四)

類別︰子部 作者︰明•張介賓 書名︰景岳全書

    立齋曰︰耳瘡,屬少陽三焦經,或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肝經燥火風熱,或腎經虛火等因。若發熱 痛,屬少陽厥陰風熱,用柴胡清肝散。若內熱癢痛,屬二經血虛,用當歸川芎散。若寒熱作痛,屬肝經風熱,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若內熱口干,屬腎經虛火,用加減地黃丸。如不應,用加減八味丸,余當隨證治之。

    愚按,薛氏所治耳證,凡氣虛者,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黃芩。血虛者,用八珍湯加柴胡、丹皮。肝火血虛者,用梔子清肝散。怒動肝火者,用加味逍遙散。肝脾受傷者,朝用加味歸脾湯,暮用加味逍遙散。此其治之大約也。予嘗治一儒者,年近三旬,素有耳病,每年常發,發必腫潰。至乙亥二月,其發則甚,自耳根下連頸項,上連頭角,耳前耳後莫不腫痛。諸醫之治,無非散風降火。至一月後,稠脹鮮血自耳迭出,每二三日必出一酒鐘許。然膿出而腫全不消,痛全不減,枕不可近,食不可加,氣體俱困,自分其危,延余治之。察其形氣,已大不足。察其病體,則腫痛如舊,仍若有余。察其脈息則或見弦急,或見緩弱。此非實熱可知,然脈不甚緊而或時緩弱,亦得潰瘍之體,尚屬可治。遂先以六味湯二三劑,而元氣稍振;繼以一陰煎加牛蒡、茯苓、澤瀉,仍倍加白蒺藜為君,服五十余劑,外用降癰散,晝夜敷治,兩月而後愈。蓋此證雖似潰瘍有余,而實以肝腎不足,上實下虛一奇證也,故存識之。(薛按)


如果你對景岳全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景岳全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