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格論治

類別︰子部 作者︰清•林佩琴 書名︰類證治裁

    下不得出為關,二便俱閉也。上不得入為格,水漿吐逆也。下關上格,中焦氣不升降。乃陰陽離絕之危候。

    景岳以此為陽亢陰竭,元海無根。癥見粒米不能下咽,渴飲茶湯,少頃即吐,復飲復吐,熱藥入口隨出,冷藥過時亦出,大小便俱阻。關無出之由,格無入之理,急癥難從緩治。《內經》以陰氣太盛,則陽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弗能榮,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因是癥氣逆于上,津涸于下,與噎膈反胃同,而勢較驟,最忌燥熱劫陰,法宜甘潤滋液,生脈散加甜杏仁、玉竹等。

    或甘酸化陰。參、麥、阿膠、地黃、白芍、烏梅、牛膝等。如脈洪大者先降火,山梔、犀角、竹茹、黃連等。

    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湯。兼虛弦者先和陰,甘露飲去茵陳、黃芩。喘滿者先降逆,降氣湯去桂。陽結者先通痞,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液虛者主通潤,一陰煎。真陰素虧者滋化源,大營煎。氣血兩不足者填虛損,大補元煎。嘗治一老人,吐欲死,便不通,上格下關,用參、苓、歸、芍、山藥、牛膝、麥冬、百合等。吐止,用炒粳米湯,濃煨三陰煎調理,便通獲愈,可以審所治矣。

    關格脈候

    經言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為平人。寸口即太陰氣口,《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氣口察五髒之陰。若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數,名溢陽,為外格。此孤陽獨存,水不濟火,陰為陽格也。寸口盛至四倍,且大且數,名溢陰,為內關。此元陰失附,氣不歸精,陽為陰關也。人迎氣口俱盛,且大且數,為關格,與之短期。此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死不治。越人以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入尺為復,為內關外格。及仲景、東垣等,以在尺為關,在寸為格,皆與經背。

    附方

    ﹝滋液﹞生脈散 見一卷暑。

    ﹝豁痰﹞大半夏湯 參 夏 白蜜

    ﹝和陰﹞甘露飲 見二卷衄血。

    ﹝降逆﹞降氣湯 見二卷失音。

    ﹝通痞﹞半夏瀉心湯 見一卷溫。

    ﹝液虛﹞一陰煎 見二卷咳嗽。

    ﹝滋陰﹞大營煎 熟地(三錢) 當歸 杞子 杜仲(各二錢) 牛膝(錢半) 肉桂 炙草(各一錢)

    ﹝填虛﹞大補元煎 人參 山藥 當歸 杞子 杜仲(各二錢) 熟地(三錢) 萸肉 炙草(各一錢)

    ﹝調理﹞三陰煎 見二卷汗。


如果你對類證治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類證治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