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煩躁論治

類別︰子部 作者︰清•林佩琴 書名︰類證治裁

    內熱為煩,外熱為躁,煩出于肺,躁出于腎,熱傳肺腎,則煩躁俱作。然煩為陽,屬有根之火,故但頻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易治。躁為陰,系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難治。傷寒論中有微煩、反煩、復煩、煩滿、煩熱、煩渴、胸煩、心煩、虛煩、大煩,皆熱也。先煩漸躁者為煩躁,先躁復煩者為躁煩。

    煩多屬熱,亦有陰寒而煩者,傷寒熱在表而煩,宜散。桂枝湯。在里而煩,宜下。承氣湯。在半表半里而煩,宜和。小柴胡湯。在胸膈以上而煩,宜吐。梔豉湯。其陰寒而煩,則有惡寒蜷臥,及下利厥逆,吐蛔之癥,宜溫。溫用四逆湯,蛔用烏梅丸。若煩而足冷脈沉微者,此陰癥之煩也,急用參附熱劑溫之。悸而煩為虛,建中湯。煩而悸為熱,調胃承氣湯。如內傷陰虛火動而煩,宜生脈散加生地黃、熟地黃、茯神、棗仁。或不得臥而煩,朱砂安神丸。若不煩而躁,欲臥泥水中,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此為陰盛格陽。《活人書》用霹靂散,或附子理中湯、附子四逆湯。其脈必沉細疾,肢體厥冷,躁擾不欲飲水是也。若誤認為熱,投以涼藥,頃刻死矣。傷寒有邪在表而煩躁者,脈浮緊,發熱身痛,汗之則定。大青龍湯。有邪在里而煩躁者,脈數實有力,不大便,繞臍痛,下之則定。承氣湯。有陽虛而煩躁者,汗下後,晝煩躁,夜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干姜附子湯。有陰盛而煩躁者,少陰癥,吐利手足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更有陰中伏陽煩躁者,頭疼身溫,指末冷,胸滿惡心,脈沉伏,按至骨若有力,須破散陰氣,導達真火。

    《本事》用破陰丹。陰中伏陽癥,用熱藥助陽,則為陰所隔絕,不能導引真陽。用冷藥,則所伏真火,立見消亡,用破陰丹,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矣。其雜癥虛煩,因津涸燥結而煩者,人參固本丸加棗仁、竹葉。

    因血虛煩渴,至夜躁熱尤甚者,當歸補血湯。因腎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煩者,生料六味丸煎服。病後余熱欲吐,虛煩不安者,人參竹葉湯、竹茹湯。病久煩熱不止,六味湯加棗仁。肥人虛煩不眠為痰,溫膽湯。煩而溺澀者,五苓散加滑石。煩而嘔者,橘皮湯。

    《活人書》曰︰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故太陽經傷風,多煩而躁也。戴元禮曰︰煩躁,陰陽經皆有之,陽明經有燥屎故煩,此當下。承氣湯。太陽經已得汗,渴煩者,五苓散。少陽胸滿而煩,小柴胡湯。

    陰煩,少陰為多,由陽氣傳入陰經,陰得陽而煩,自利而渴,煩不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是陽氣傳陰,陰氣犯陰經,吐利,手足厥冷而煩。經雲︰陽虛陰乘之,故煩。又雲︰陰盛發躁,欲坐井中。吳茱萸湯,甚者四逆湯加蔥白二睫。外有虛煩一癥,乃病愈後陰陽未復,時發煩熱。竹葉石膏湯。

    李東垣曰︰血虛發躁,煩渴引飲,至夜尤甚,脈洪大,按之無力。當歸補血湯。若以白虎湯服之,則誤矣。

    若脈浮大,按之散,此虛極將脫。人參生脈散。

    許學士治李信道,六脈沉伏不見,按至骨,若有力,頭痛身溫,煩躁指冷,胸中滿,惡心,此陰中伏陽,仲景法中無此癥。用冷藥則所伏真火愈消,即用熱劑助陽,先為陰遏,絕不能導引真陽,須用破散陰氣,導達真火之藥,使水升火降,然後得汗而解。與破陰丹二百粒,作一服,冷鹽湯下。不時煩躁狂熱,手足躁擾,其家大驚。許曰︰俗所謂換陽也。須臾稍定,略睡身汗涼解。又治一人,傷寒身熱,無汗譫語、下後大便不通三日矣,非躁非煩、終夜不得臥,時發嘆息。許曰︰此懊 怫郁二癥俱作,由胃中有燥屎也。與承氣湯下之,愈。《素問》雲︰胃不和則臥不安。仲景雲︰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微煩,有燥屎者,可攻。又雲︰有微熱,怫郁不臥者,有燥屎。又雲︰胃中燥,大便堅,必譫語,皆承氣湯癥也。

    附方

    ﹝表癥﹞桂枝湯 桂 芍 草 姜 棗

    ﹝里癥﹞大承氣湯 見一卷溫。

    ﹝半表里﹞小柴胡湯 見一卷溫。

    ﹝虛煩﹞梔豉湯 梔子 豆豉

    ﹝陰寒﹞四逆湯 見一卷暑。

    ﹝蛔煩﹞烏梅丸 見三卷嘔吐。

    ﹝悸煩﹞建中湯 見二卷衄血。小建中湯加黃 ,名黃 建中湯。

    ﹝煩實﹞調胃承氣湯 見二卷汗。

    ﹝內傷﹞生脈散 參 味 麥

    ﹝神煩﹞朱砂安神丸 見二卷汗。

    ﹝陰盛﹞霹靂散 川附子一枚 燒灰存性,為末,作一服,蜜水調。

    ﹝陰躁﹞附子理中湯 見一卷中風。

    ﹝表汗﹞大青龍湯 麻 桂 杏 膏 草 姜 棗

    ﹝陽虛﹞干姜附子湯 四逆湯去甘草。

    ﹝陰盛﹞吳茱萸湯 見三卷嘔吐。

    ﹝伏陽﹞破陰丹 硫黃 水銀(各一兩) 陳皮 青皮(各半兩) 先將硫黃熔化,次下水銀打勻,令無星,細研,入後二味,面糊丸。

    ﹝津少﹞人參固本丸 見一卷中風。

    ﹝血虛﹞當歸補血湯 黃 (一兩) 當歸(二錢)

    ﹝腎虛﹞六味丸 見一卷中風。

    ﹝病後﹞人參竹葉湯 一名竹葉石膏湯,見一卷傷風。

    ﹝除熱﹞竹茹湯 麥冬 小麥 炙草 參 夏 苓 竹茹

    ﹝痰多﹞溫膽湯 見一卷溫。

    ﹝溺少﹞五苓散 見一卷溫。

    ﹝少陰﹞辰砂五苓散 五苓散加辰砂。

    ﹝煩嘔﹞橘皮湯 橘皮 生姜


如果你對類證治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類證治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