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肩背手臂痛論治

類別︰子部 作者︰清•林佩琴 書名︰類證治裁

    經曰︰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隨,腑將壞矣。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又曰︰肺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又曰︰邪在腎,則肩背痛,是腎氣上逆也。蓋肩背為太陽經所循,又為肺髒分域,凡太陽經及肺俞為病,固足致痛,而腎氣逆攻,亦足致痛焉。故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經氣郁不行,宜風藥散之。防風通氣散。肩背痛、脊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郁不行。羌活勝濕湯。如肺受風熱,而肩背痛,羌活散。肺氣虛而肩背寒,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腎氣逆沖,挾脊而上攻背痛者,系督脈主病,治在少陰。宜川椒、桂枝、茯苓、附子、牛膝、遠志、沉香、小茴香。亦有肝濁逆沖,從腹而上攻背痛者,系沖任主病,治在厥陰。宜干姜、川椒、桂枝、烏梅、川連、白芍、細辛、川楝肉。傷濕而肩背重痛者,當歸拈痛湯。寒飲伏結,肩背冷痛者,白術附子湯。素有痰飲,流注肩背手臂作痛者,導痰湯。因于氣滯者,烏藥順氣散。因于血虛者,四物湯加秦艽、姜黃。因營虛絡脈失養,風動筋急者,舒筋湯。陽明脈衰,肩胛筋緩不舉而痛,宜調補絡脈。生 、于術、當歸、防風根、姜黃、桑枝、甘杞子、橘絡。督脈虛,背痛脊高突,鹿角霜、杞子、歸身、杜仲、茯苓、沙苑子。勞力或坐久而致脊背痛者,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加黃 。

    凡背痛,通用姜黃散,更須加防風、羌活引經。肥人喜捶而痛減者,屬痰,宜除濕運痰,兼補脾氣。六君子湯加木香。瘦人多由營弱衛衰,宜調氣養血。聖愈湯加桂枝、白芍。手臂為手六經交會,或為風寒濕所搏,或因飲液流入,或因提摯重物,皆能致痛。因風濕者,除濕蠲痛湯加姜黃、當歸、桂枝。因風熱者,秦艽地黃湯。

    因寒濕者,五積散加減。濕痹經絡者,蠲痹湯。肢節痛,臂不能舉者,舒筋湯加油松節、威靈仙。骨痛筋攣,血脈凝澀者,透經解攣湯。痰飲流入四肢,肩背手臂酸痛軟痹者,導痰湯加姜、炒白術、姜黃、木香。中脕停痰伏飲,脾不能運,臂戰不舉,脈來沉細者,指迷茯苓丸。挈重傷筋臂痛,宜和氣調血,十全大補湯。血不榮筋者,四物秦艽湯加玉竹。手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薏苡仁湯。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白術附子湯。

    手腫痛連臂,蠲痹湯加桑枝。凡用薄桂,能橫行手臂。片子姜黃,能引至手臂,油松節,能透入骨節。丹溪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蒼術、羌活。是風痰濕熱兼治也。

    附方

    ﹝散風﹞防風通氣散 羌 防 荊 梔 術 歸 芍 芎 翹 薄荷(各五錢) 桔梗 黃芩石膏(各一兩) 甘草 滑石(各二兩) 每服八錢,加姜、蔥,水煎。

    ﹝除濕﹞羌活勝濕湯 見一卷濕。

    ﹝風熱﹞羌活散 羌 防 辛 芎 枳 菊 芩 苓 草 蔓荊前胡 石膏 加姜煎。

    ﹝升提﹞補中益氣湯 見一卷中風。

    ﹝傷濕﹞當歸拈痛湯 見一卷濕。

    ﹝寒飲﹞術附湯 見五卷痙。

    ﹝痰飲﹞導痰湯 見一卷中風。

    ﹝氣滯﹞烏藥順氣散 見一卷中風。

    ﹝血虛﹞四物湯 地 芍 歸 芎

    ﹝營虛﹞舒筋湯 姜黃(四兩) 草 羌(各一兩) 歸 術 赤芍 海桐皮(各二兩) 每服五錢,姜水煎。

    ﹝勞力﹞八珍湯 見一卷中風。

    ﹝通用﹞姜黃散 姜黃(四兩) 炙草 羌活 白術(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

    ﹝補脾﹞六君子湯 見一卷中風。

    ﹝氣血﹞聖愈湯 見二卷勞瘵。

    ﹝風濕﹞除濕蠲痛湯 一名除濕蠲痹湯,見五卷痹。

    ﹝風熱﹞秦艽地黃湯 見五卷痹。

    ﹝寒濕﹞加減五積散 見一卷濕。

    ﹝濕痹﹞蠲痹湯 見五卷痹。

    ﹝攣痛﹞透經解攣湯 炮甲片(三錢) 羌 防 歸 荊 草 紅花 甦木 蟬蛻 天麻(各七分) 白芷(一錢)

    連翹 川芎(各五分) 水煎。

    ﹝停飲﹞指迷茯苓丸 見二卷痰飲。

    ﹝摯重﹞十全大補湯 見一卷中風。

    ﹝血虛﹞秦艽四物湯 見五卷痹。

    ﹝筋不伸﹞薏仁湯 薏苡 歸 芍 麻黃 官桂 蒼術 甘草 姜

    ﹝痰注﹞二陳湯 見一卷中風。


如果你對類證治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類證治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