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斑痧疹癟辨論丹瘴附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陸廷珍 書名︰六因條辨

    夫痧即是疹,疹即是痧,本屬一類,因各處稱名不同耳。如吳地稱為痧子,浙人稱為子,川陝稱為疹子,山東稱為麻子是也。古人論斑為陽明熱毒,點大而色鮮。疹為太陰風熱,點細而色紅。瘰為脾肺濕熱,連片而紅腫。更有丹者,心肺火毒,遍體紅暈而兼斑疹也。者,肺胃濕熱,粒如水晶,不甚稠密也。然考諸方書,斑也、疹也、丹也、瘰也,不外心脾肺胃之熱毒。或斑中兼疹,疹中兼丹,丹中兼瘰,總無一種獨發之理。然疹與瘰發,則搔癢無度,每兼腹痛。惟系肺胃濕熱,只在氣分,蒸逼隨汗外泄而成,本屬氣虛,理宜清氣,近時醫輩,竟以治痧之法治,謬之甚焉。殊不知斑、痧、疹、瘰,皆由風熱濕火蘊郁而成,非發不愈,故用疏透。至則濕從熱化,氣隨汗泄,故宜清氣。若見而更以疏泄透汗,則氣液外泄,熱勢反增。曾見汗泄一次,發一身,醫為未盡,再汗再。一汗一,蔓延無已,竟有不死不體之弊。吁!醫說有理,病听欣然,一旦氣脫,亦不過付之數與命,誰言醫之咎耶?總之,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痧宜透泄,勿宜溫散;宜清氣,勿宜壅遏,丹宜化毒,勿宜溫散,宜清氣,勿宜疏散,斯為治法之大要。至于經常權變,神而明之,存乎其神焉。


如果你對六因條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六因條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