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辯三焦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侶山堂類辯

    己酉之秋,《內經》甫竣,興懷山水,八月既望,偕二三知己,夜泛西泠,時月明雲斂,天高氣清,呼盧暢飲,幾忘寤寐。偶論及三焦,有雲無形之氣者,有雲有形之經者,聚訟不已,質之于余。余曰︰有形、無形皆是也,但各偏執一見,而不能通貫耳!《靈樞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金匱要略》雲︰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皮膚髒腑之文理也。蓋三焦乃少陽相火,即精水中所生之元陽,(壯則為火,和平為元氣。)游行于上中下之間,通會于腠理之內,實無形之氣也。若游行之氣,不應屬一腑而有經穴矣。《經脈篇》曰︰三焦之脈,入缺盆,布羶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下膈,乃胃分。循者,循于三部也。)《榮衛生會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並胃中,下焦者別回腸。《平脈篇》曰︰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是三焦之氣,發原于腎髒,歸著于中胃上下之間。《靈樞經》所論之出處,即《平脈論》所歸之部署也。有有形之部署,則有經脈氣穴,而為一腑矣。髒腑血氣之生始出入,先聖賢多詳論于諸經之中,奈何後人不能博覽群經,又不能貫通會悟,是以各執一見,而為一偏之辭。嗟嗟!三焦之理,數千年以來,尚議論紛紜,無惑乎諸君之折辯也。


如果你對侶山堂類辯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侶山堂類辯》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