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邪正虛實辯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侶山堂類辯

    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是凡病未有不為邪氣所傷,而即為正氣虛脫者也。是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皆因外感風寒,內傷五志之所致。故凡病當先卻其邪,調其血氣,順其所逆,通其所稽,則陰陽和平,而正氣自復。若止知補虛,而不清理其病,邪病一日不去,正氣一日不復,漸積至久而成不救之虛脫矣。又常見少年子女,因感外邪,而為發熱,咳嗽,或為唾血,或為夜熱,不行清理其邪,而致陰陽破散,血氣干枯,有不數月而死者,有不周歲而死者,而曰此百日怯也,此周年怯也。悲夫!夫少壯之人,精神日盛,血氣日生,若不因邪病而成虛怯,未之有也。有不因邪病而成虛怯者,奇恆之病也。(不因外感內傷,故曰奇恆。)《大奇篇》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緊急,皆隔,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從內而外,故曰發。)夫人之榮衛血氣、皮肉筋骨,皆資生于胃腑水谷之精。胃脈沉鼓澀者,胃虛而生氣衰也。血氣不能榮養于身,故成偏枯之證。年未滿二十者,精神正盛,血氣方殷,而反見此衰敗之證,此因先天所秉之元氣虛薄,而後天不能資培,斯成自損之病,然亦至三年之久,而不致于速死。審辯邪正虛實,臨證要緊關頭,名醫之門多疾,若能分別救治,庶幾其有瘳乎!


如果你對侶山堂類辯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侶山堂類辯》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