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風傷衛寒傷榮辯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志聰 書名︰侶山堂類辯

    風乃天之陽邪,傷人衛氣,寒乃陰邪,傷人榮血;同氣相感耳。《辨脈篇》所謂風傷衛、寒傷榮者,謂風寒兩感,榮衛俱傷,風則傷衛,寒則傷榮,以言其大概。若夫天之風寒,傷人氣血,或中于陰,或中于陽,無有恆常者也。人之皮毛肌腠,氣分為陽,血脈為陰,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風雨寒暑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深則毛發立,毛發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于絡脈。是風寒之邪,皆始傷皮毛之氣分,留而不去,而後傳舍于經榮者也。《靈樞經》曰︰傷寒形,乃病形;風傷經脈,經脈乃應。《金匱真言》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髒邪氣發病,是又寒傷氣而風傷榮矣。蓋陰陽之道,變化不測,故《內經》自有矛盾之文,以意逆志,庶為得之,若膠執文辭,又不可與論陰陽矣。至于《傷寒論》之中風,更為不同,非春傷之風,亦非四時所中之風,即嚴寒鼓動之氣,故中風首節曰︰嗇嗇惡寒,淅淅惡風。寒乃陰凝之邪,閉于皮毛之間,故用麻黃湯以發散;風乃鼓動之氣,開發皮毛,入于肌腠,故宜桂枝湯以解肌。是又寒在皮毛而傷氣,風入腠理而將傷于榮矣。太陽之氣,主于皮毛之間,寒傷太陽,是以六氣相傳,七日來復,若入于經榮,則為桃仁承氣、抵當湯之血證,不復再傳陽明矣。寒傷氣,故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又曰︰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此寒在太陽之表,故有六氣之相傳,風入于肌腠,故不為傳經之邪也。至于春傷之風,四時所中之風,或傷于皮毛,則為嚏淚喘咳;入于肌腠,則為肌膚不仁,傷于筋骨,則為痛痹拘攣,入于脈中,或為鼠 ,或為厲瘍,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或中于腑,即不識人;或中于髒,舌即難言,口吐涎。此在《靈》、《素》、《金匱》諸經中求之,與《傷寒論》之中風不相同也。


如果你對侶山堂類辯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侶山堂類辯》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