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胸中滿悶名為痞,外面殊無脹急形。食積結痰兼濕熱,氣虛不運病根深。
【論】痞者,否也,不通之意,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滿痞塞,皆土之為病也,然痞與脹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有中氣不足,不能運化者;有飲食痰結,不能施化者;有濕熱太甚而成者,當隨證分消。虛者補中益氣湯,不可峻劑攻之;實者略與疏導。昧者苟圖一時通快,喜行峻利,多致危殆也。
【脈】痞滿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虛,微澀衰劣。
中氣不足
中氣不足,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悶,脈弱無力,不可用利藥攻之,補中益氣湯。久服中氣充滿,清道健運,痞自除也。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食積
飲食內傷,不能克化而痞者,枳術丸或保和丸,或枳桔二陳湯加神曲、麥芽、山楂。心下虛痞,按之痛者,枳實消痞丸、黃連瀉心湯。
枳術丸(方見脾胃。)
保和丸(方見傷食。)
枳桔二陳湯(方見脾胃。)
枳實消痞丸
枳實(一錢,炒) 山楂肉(一錢) 黃連(炒,一錢) 神曲(炒,一錢) 甘草(炙,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八分,去毛) 濃樸(姜汁拌炒,八分) 砂仁(八分,炒)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去蘆) 黃芩(一錢,炒) 干姜(八分) 姜黃(八分) 白術(炒,一錢)
上未,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白湯送下。
黃連瀉心湯
黃連(一錢二分) 濃樸(一錢,制) 干姜(八分) 甘草(五分) 人參(八分) 白芍藥(八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空心熱服。
濕熱
濕熱太甚而痞者,黃連瀉心湯。有熱,三黃瀉心湯。火邪乘脾而痞者,二陳加黃連、黃芩、栝蔞。
黃連瀉心湯(方見前。)
三黃瀉心湯
大黃(三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一盞,熱服。
二陳湯(方見痰證。)
痰滯
痰氣阻滯中州而為痞者,小陷胸湯,或枳桔二陳湯加黃連、栝蔞、天花粉。痰氣壅滿,心胸痞滿不寬,導痰湯。
小陷胸湯
半夏(六錢) 黃連(三錢) 栝蔞(小者一個,大者半個)
用水二鐘,加生姜三片,先煎栝蔞,約鐘半許,入半夏、黃連,煎至一鐘,溫服。
枳桔二陳湯(方見脾胃。)
導痰湯(方見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