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立命之學 五、賢達之人能安命

類別︰其他 作者︰袁了凡(明) 書名︰了凡四訓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縴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台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又雲︰惟命不于常,皆非誑語。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譯文︰

    我起初的號叫學海,但從那一天起改號叫了凡;因為我明白立命之道,不願再同凡夫一樣也。從此以後,就整天小心謹慎,自己也覺得與前大不相同。從前盡是糊涂隨便,無拘無束;到了現在,自然有種小心謹慎和戰兢戒懼的景象。雖在暗室無人處,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踫到討厭和毀謗我的,也能安然接受,不與他人計較爭論了。

    到了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定得第三名,卻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預言開始失靈了。到了秋期舉人考試,也出乎孔先生的推算,而考中了。然而冷靜檢討,還是感覺修養勉強,譬如行善而不徹底,救人而心存疑慮,或身行善而口不擇言,或平時操持守節,而醉後放蕩不拘,將功抵過形同虛度,因此己已年發願,到了己卯年,歷時十多年,才行畢三千善事。隔年回鄉後,即到佛堂回向。並再發求子之願,許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贖此生之過。至辛巳年(僅經過一年),就生了你,取名天啟。

    我每做一件善事,都會隨時用筆記下;你母親不會寫字,所以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紅圈在日歷上。如送食物給窮人,或買活的東西放生,都會記圈。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個紅圈呢!就這樣繼續行善積德,只用了二年的時間,三千善事就完滿達成了。又請性空和尚等,在家里做回向。到那年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進士的願,並許下做一萬件善事的大願。

    經過了三年,我就考中了進士,當了寶坻知縣。從此就備置筆記本于公事桌上,名‘治心篇’。交待看門人,不論善惡之大小,也一定要記在治心篇上。到夜里,在庭中擺了桌子,穿了官服,仿照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

    你母親見所行善事不多,經常擔憂的說︰‘以前在家鄉,互相行善,三千之數很快就完成。現居衙門里沒有什麼善事可行,何日才能達成一萬善事之願呢?’

    有一夜里我偶然做夢,見到一位天神。我就將一萬條善事不易做的緣故,告訴了天神。天神說︰‘就只是你減錢糧這件事,一萬條善事,已經足夠抵充圓滿了。’原來寶坻縣的田租甚高,每畝本要收銀二分三厘七毫,我就把全縣的田地整理一遍,減收至一分四厘六毫,這件事確是有的,但亦覺得奇怪。怎麼這事會被天神知道,並還疑惑只這件事怎可抵得一萬件善事。

    那時恰巧幻余禪師從五台山到寶坻縣來,我就將夢里的事向他請教。禪師說︰‘只要真誠為善,切實力行,就只一善也可抵萬善了。何況全縣減租,萬民受福。’我听了禪師之話,立刻把我所得的薪俸捐出,請禪師在五台山齋僧一萬人,並把齋僧功德回向。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三歲,應有災難。我雖沒祈天求壽,那年竟然一些病痛都沒有。現在已六十九歲了。書經上說︰‘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沒一定的。’又說︰‘人的命沒有一定,是靠自己造的。’這些都不是假話。從此我深知︰‘凡是說人生禍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說禍福憑心定,賢達能安命者,必是聖賢毫杰。’


如果你對了凡四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了凡四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