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消渴癥

類別︰子部 作者︰清•潘名熊 書名︰評琴書屋醫略

    消有三消之分,飲水多而小便少為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堅為中消;飲一溲一小便如膏為下消(上中二消屬熱,下消屬寒)。前賢治法,上消用人參白虎湯,中消用調胃承氣湯,下消用腎氣丸。其實皆津液干枯病,故趙養葵先生謂,凡大渴大燥無分沖下用大劑六味地黃湯加肉桂、五味(名加減八味丸),連劑頻進飲,渴自止。白虎承氣皆非所宜,此趙論雖變古人成法,其中實有妙義。蓋人之灌溉,一身全賴兩腎中水火,少火能生氣,則真水自升,而渴自止(加肉桂正所以溫動少火,前賢治下消用腎氣丸者即此意),然臨癥總貴因脈變通。上消輕,多先擬清燥法。

    大麥冬五錢,連心  大天冬三錢  白粳米四錢  大生地五錢  雪梨干八錢

    烏梅肉四分加生蜜沖服。渴仍照方頻進,蜜不拘多少,與烏梅酸甜合病者口味為妙,酸甘蓋取其化陰。

    服三四劑仍渴,倘脈洪大而數,喜冷飲者,加石膏、知母。仍渴再加黃連、甘草。脈沉弱而遲喜熱飲者(擬方不合),宜遵養葵法(或腎氣丸)。中消用調胃承氣湯合四物湯(或去芎硝,君以石膏)。下消宜腎氣丸。若骨瘦腿疼宜知柏八味加杜仲、人參、天冬、五味。


如果你對評琴書屋醫略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評琴書屋醫略》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