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太陽經 太陽傷寒五苓散證

類別︰子部 作者︰清•黃元御 書名︰傷寒說意

    太陽經病不解,或陽虛之人,宿水郁動,或熱渴飲冷,新水不消,水邪阻隔,相火不降,煩渴思飲,而以水投水,莫能容受,入口則吐,名為水逆,是為表里不解。宜五苓散,桂枝外通其經,白術、苓、澤,內瀉其水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水道藏焉,氣化則能出。蓋水入于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以歸于肺,肺氣清降,化為雨露,而歸膀胱,所謂氣化也。而水之化氣,氣之化水,全緣土燥,土濕不能蒸水化氣,注積髒腑,一遇表邪外束,泛濫逆行,是名水逆。五苓燥土瀉水,通經發汗,多飲暖水助之,使積水化氣,泄于汗孔,表里雙解。此後水飲氣升露降,而歸水府,不至嘔吐矣。若傷寒汗出而渴者,亦用此方。以汗後陽泄濕動,相火逆升,而刑肺金,故作渴燥也。若汗出而不渴者,濕氣稍輕,茯苓甘草湯主之。

    凡太陽中風,理應發表者,若以冷水e灌,致令汗孔閉塞,煩熱彌增,衛氣欲發,郁于孔竅,不能透泄,因而皮膚粟起。其相火上逆,意欲飲水,而內無燥熱,其實不渴。是緣表邪之外束而水氣之內作也。輕者,用文蛤散,重者,必用五苓瀉水。如水濕上泛,寒實結胸,內無熱證,宜用三物小陷胸湯,破其凝結。重者,小陷胸湯不能奏效,二白散亦可服也。小陷胸湯在“結胸”。

    【32】五苓散 十

    豬苓去皮 白術 茯苓 各十八銖 桂枝去皮,半兩 澤瀉一兩六銖

    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33】茯苓甘草湯 十一

    茯苓二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切,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54】文蛤散 十二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55】白散 十三

    桔梗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若汗出而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加芍藥清其風木。


如果你對傷寒說意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說意》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