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總論曰︰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但傷有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生理殘障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筋之羅列序屬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但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復合,或推之就而復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離合,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況所傷之處多有關于性命者,如七竅上通腦髓,鬲近心君,四末受傷,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氣素壯,敗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亂施。若元氣素弱,一但被傷,勢已難支,設法再誤,則萬難挽回矣,此所以尤當審慎者也。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後治自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較之以器具從事于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是則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摸法
《醫宗金鑒》曰︰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柔,筋歪筋整,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里虛實,並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僕,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後根據法治之。
接法
《醫宗金鑒》曰︰接者,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于舊也。凡骨之跌傷錯落,或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亂,或岐而傍突,相其情勢,徐徐接之,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後而兼用之,是在醫者之通達也。
端法
《醫宗金鑒》曰︰端者,或用兩手一手,擒定應端之處,酌其輕重,或從下往上端,或向上托,或直端、斜端也。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則不待曠日持久,而骨縫即合,仍須不偏不倚,庶愈後無長短不齊之患。
提法
《醫宗金鑒》曰︰提者,謂陷下之骨,提出如舊也。其法非一,有用兩手提者,有用繩高處提者,有提後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傷之輕重淺深,然後施治。倘重者輕提,則病莫能愈;輕者重提,則舊患雖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
《醫宗金鑒》曰︰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此法蓋為皮膚筋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設也。或因跌僕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推拿法
《醫宗金鑒》曰︰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謂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若腫痛已除,傷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按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蓋人身之經穴,有大經細絡之分,一推一拿,視其虛實,酌而用之,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愈也。
注雲︰以上諸條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臨癥之權衡,一時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
耀山雲︰八法之外,又有推骨入 秘法,或用肩頭掮,或用足腿牮。掮者,如挑負然,人掮起,骨入 矣,較之用手拉手拽,更覺有力多矣。牮者,或坐其上,或臥于地,兩手將患人擒住,隨用足跟牮去,比之用手推托,便捷甚矣。此秘法也,故附八法之後,以補手法之未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