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樂集) 緩治法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士鐸 書名︰石室秘錄

    論陽明之火大渴 論大吐 論大瀉

    天師曰︰緩治者,不可急而姑緩之也。如人病火盛之癥,大渴引飲,呼水自救,朝食即饑,或夜食不止;或久虛之人,氣息奄奄,不能飲食者是。前癥陽明火盛,故能食善消,宜竹葉石膏以治之矣,然而不可急也。蓋火盛必然水哀,火之有余,水之不足,石膏辛散之味,雖然去火,而勢過猛烈,實能鑠盡真陰,大熱之際,不得已而用之,所以救存腎中之水也,若日日用之,則水不能救而反耗真陰之氣,真陰之氣既耗。則火仍復沸騰,不若緩治之為得也。方用元參一兩,麥冬五錢,白芥子二錢,竹葉三十片,甘菊花二錢,生地三錢,陳皮五分,丹皮二錢治之。(﹝批﹞清肅至涼湯。)此方之妙。全在元參能去浮游之火,使陽明之余火漸漸消滅;麥冬消肺中之熱,斷胃之來路;用生地清腎中之火,斷胃之去路;加丹皮截胃之旁路;竹葉與白芥子清痰行心,又截胃之中路;四面八方,俱是分散其勢,則余火安能重聚。此緩治法,勝于急遽之功也。至于久虛之人,氣息奄奄,無不曰宜急治矣。不知氣血大虛,驟加大補之劑,力量難任,必至胃口轉加臌脹,反不若緩緩清補之也。方用茯苓一錢,白術五分,山藥一錢,陳皮三分,甘草三分,人參三分,當歸一錢,白芍二錢,棗仁五分,山楂三粒,麥芽三分,炮姜三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芍為君,引參、苓入肝為佐。小小使令,徐徐奏功,潛移默奪,使脾氣漸實,胃口漸開。不急于張皇,而徐能奏功。此又緩治之一法。

    張公曰︰緩治之法,不止陽明之火宜然。天師借而說法,余又廣之可也。凡人久病,俱不可急遽用藥,須緩治為妙。譬如人大渴之後,不可純用止渴之藥是矣。然而大吐之人,豈亦可純用止嘔之味耶,不可也。法當用人參五錢,茯苓三錢,白術三錢,甘草三分;陳皮一錢,豆蔻仁三粒,水煎服。此方純用健胃補脾之劑,而人不知其中奧妙也,大吐之後,津液已干,如何又用健脾補胃以重燥之,得毋傷子太甚耶。不知脾胃之氣健,而後津液能生。苟以潤藥補之,則脾胃惡濕,反足傷其真氣,所以不用潤劑,而反用燥藥也。他髒腑惡燥。惟脾胃髒腑反惡濕而喜燥。以人參、白術投之,正投其所好。又安有燥烈之虞哉。

    大瀉之後,自多亡陰,宜以補陰藥治之矣。然而以補陰之藥急治,反足增其水勢,法當以溫藥補之。

    用熟地五兩。山藥四兩,山茱萸四兩,白術五兩,肉桂一兩,肉果一兩,北五味一兩,吳茱萸一兩,人參五兩,薏仁五兩,各為末,蜜為丸,如梧子大。(﹝批﹞生陰止瀉丹。)每日晚飯前吞五錢,旬日即健矣。此方之妙,不用茯苓、澤瀉、豬苓之類去分消水氣,而水氣自然分消。蓋補腎正所以補脾,而緩治勝于急治也。

    華君曰︰未傳。


如果你對石室秘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石室秘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