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喉證亦有陰寒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 • 王嚴士 書名︰市隱廬醫學雜著

    治喉證者,不敢用溫藥,與血癥同。不知喉證之因乎風熱者十之七,因乎郁火者十之三。果系郁火喉痛,自宜用寒涼之品以折之,挾風者,即當兼散其風。自有白喉忌表之說行,並祛風之藥亦不敢用,因豆豉之為害,而誤會牛蒡之不可服,于是乎一見喉痛,不問其為風為寒,一味以犀、羚、珠、黃、馬勃、射干、板藍、大青等極寒極涼之品為方,遂成一篇刻板文字矣。以喉科名者,莫不皆然。並有妄指為白喉以駭人者,豈知白喉之癥,因于煤毒,北方專用煤燒,故有此癥。南方不常見也。今有忽然喉中作響,響如打鼾,舌色白而不腫,頃刻即死者,人皆不知其為何癥,諸書皆稱肺絕。近人名為肺閉。其實腎經中寒,陰證喉痹,誤服寒涼以致死耳。如服桂姜湯立愈。桂姜湯專治頃刻而起,前無毫恙者,此虛寒陰火之癥,非實火也。治法用肉桂、炮姜、炙草各五分,同研細末,共歸碗內,取滾湯沖入,仍將碗頓于滾水,掉藥口許,漫以咽下,立愈。或以生川附切片,涂白蜜,(名三因蜜附子)。火炙透黑收貯,臨用取如細粟一粒,口含咽津,亦立刻痊愈。又方︰無論冬夏,用四逆湯、(附子、干姜、炙草。)姜附理中等湯。(白術、人參、炙草、加姜附。)自愈。切忌表散、清降、寒下等劑。如非寒證,誤用姜、桂、附,則不可救,是以辨證為尤要。姜桂湯、蜜附片治法,見《外科全生集》;四逆湯等治法,見《良方集要》。因此癥最易誤治,故特表而出之。

    炳按︰喉證風熱為多,夾痰夾濕夾溫,厲有霉毒,種種不一也。尋常有表邪咳嗽,身熱脈弦數,頭痛,均疏散中參清咽解毒,亦非一味涼劑者,故前人無不以肺胃感風熱證,以先散後清立法。《白喉論》初見瀏陽張紹修著立五方。其表也,葛根、桑葉、連翹、牛蒡、制蠶、蟬衣。其清也,黃芩、生地、銀花、膽草、馬勃、青果、土茯苓、石膏,只用三錢,後子午香室忌表抉微,連桑葉、薄荷亦忌,所立養陰八柱湯,大生地、白芍、麥冬、元參等寒涼滋膩,抑遏風熱,禍害病患,所雲服三因蜜附子者,名少陰腎傷寒,急者一周時,不及救也。

    《外科全生集》、《良方集要》,皆簡單引用之書,法脈甚小。


如果你對市隱廬醫學雜著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市隱廬醫學雜著》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