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疫病解第二 陽明經證

類別︰子部 作者︰清 • 黃元御 書名︰四聖懸樞

    嘔吐泄利

    陽明之經,在肌肉之分,皮毛之內,太陽表寒未解,以次相傳,則及陽明。其經挾口環鼻,行身之前,經氣上壅,故鼻干口燥而胸滿。陽明從燥金化氣,太陰以濕土主令,燥盛則傳腑而生熱,濕盛則入髒而生寒。衛氣之外發而汗解,全恃乎胃陽盛而燥氣長也。

    胃者,水谷之腑,一傳陽明,必見嘔吐。以少陽膽木,本從胃土下行,陽明經病,不能順降,則膽木上逆而克胃土。胃氣壅遏,失其容受之量,水谷在中脕以上者則為嘔吐,在中脕以下者則為泄利,嘔多則胃病,利多則脾病也。

    紫甦葛根升麻湯

    甦葉三錢 葛根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升麻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陽明經泄利者。

    紫甦葛根半夏湯

    甦葉三錢 葛根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甘草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寒疫陽明經嘔吐者。

    干燥發渴

    陽明經病,而見燥渴,便是將入胃腑,用白虎加麥冬、元參,清肺金而潤燥。氣虛者,酌加人參。

    蓋病入陽明,燥氣必作。燥必先見于庚金而後見于戊土,以燥乃庚金之令氣而戊土之化氣也。戊土之燥在腹,庚金之燥在胸。胸者,辛金之位,辛金本化氣于濕土,陽明旺則辛金不化己土之濕而化庚金之燥,是以燥見于胸。大腸者,庚金之腑,胸燥則腸燥可知矣。


如果你對四聖懸樞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四聖懸樞》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