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疽

類別︰子部 作者︰清•祁坤 書名︰外科大成

    夫疽之發于背也。在脊之正中者為真發背。在脊之兩旁者為搭手。其名雖多。惟辨其陰陽為訣耳。原委癥治。已載首卷。而瘍科獨重于背疽者。蓋以背為足太陽膀胱經。乃六經之首領。乃督脈經之所主。乃十二經之統脈也。所以發于背者多陰。今則復加詳焉。

    初起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力。熱毒之癥也。易治。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洪數而無力。陰虛之癥也。難治。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此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

    初起。未發出而寒熱痛疼。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宜衛生散。口干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宜托里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脾胃虛也。宜六君子湯。如未應。加以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于旬余之間見之。

    已發出。用托里消毒散而不腐潰。急宜溫補脾胃。如不應有死者。乃真氣虛不能腐潰也。在二旬之間見之。

    已潰。用托里藥。脫腐生肌。如色不紅活。瘡口黑暈。大而不斂。用參、附、姜、桂。如不應有死者。乃脾氣虛極而不能收斂也。在月余間見之。實則瀉。虛則癢。此陰癥陽癥之分也。惟宜大補陽氣。庶可挽回。不發者不治。潰而不斂者亦不治。不腫痛。不寒熱。脈沉微。乃脈病而形不病也。忌之。色黯漫腫。作渴便數。尺脈洪數者。腎水涸也。當歿于火旺之際。疽發于 髀。經絡交錯。皮薄骨高之處。難醫。

    初發頭痛寒熱拘急者。表癥也。用紺珠丹蔥湯化服汗之。如 痛。以金銀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腫 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者。此形氣病氣。俱有余也。先用神授衛生散清之。次用托里消毒散解之。如腫 硬痛。脈實者。貴金丸下之。腫硬悶痛。發熱煩躁。飲冷便閉。脈沉實者。用內疏黃連湯、貴金丸導之。欲作膿者。用托里散、礬蠟丸。外兼敷之。

    背疽因開遲。迨二日重若負石。熱如KT 火。痛楚倍常。脈沉數而有力者。此膏粱積熱之變也。時雖嚴寒。急用清涼飲子。加黃連兩許作一服。利二三行。痛減。翌日再一服。痛止。次則隨癥調理。數日而愈。此經為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癥也。

    漫腫。微紅微痛。食少。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調補之。不作膿。或膿成不潰。為陽氣虛也。用托里散。倍加肉桂、參、 。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者。此氣血俱虛也。用八珍湯。惡寒形寒。或不收斂者。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斂者。陰血虛也。參術四物湯。欲呃作嘔。或不收斂者。胃氣虛也。六君子湯加炮姜、芎、歸。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者。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收斂者。血熱也。四物湯加梔子、連翹。肉白而不收斂者。脾虛也。四君子湯加木香、酒炒芍藥。

    小便頻數者。腎陰虛損也。加減八味丸。遍身作痛者。榮衛虛也。十全大補湯。

    癰瘍嘔逆。寒傷于胃也。溫補之。使榮衛充而氣血周貫。則毒隨膿出。嘔自止矣。且易生肌。

    癰痛甚。咳逆。十余日水谷不下。脈伏如絕者。用四君子湯加姜、桂。三進而瘥。

    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也。宜托里散倍加參、 。內熱作渴。脈洪大而鼓指。此虛火也。前方更加肉桂。脈癥頓退。仍用托里藥而瘥。

    中央肉死。此毒氣盛而脾氣虛也。用玄珠膏涂之。大便不通。此胃氣虛而腸不能傳送也。小便赤濁。此脾土虛而火下陷也。雖曰難治。惟大補之。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加減地黃丸料。

    瘡口出鮮血。由脾虛不能攝血也。宜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炮姜。

    瘡口不斂。用托里藥罔效者。藥力未及也。須用人參五七錢。外加附子服之。精神頓爽。手足自溫。不旬日而口合。瘡口不斂。脾虛也。咳嗽不止。肺虛也。法當補之。書雲。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令每日食之不徹。旬余而瘡斂嗽止。瘡口不斂。 腫發熱。口干體倦。小便赤澀。脈洪數而無力。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補元氣引火歸原。而脈癥更甚。此藥力未能及也。再劑頓退。卻去肉桂。數劑而瘥。

    背疽不起。泄瀉作嘔。食少肢厥。脈息如無。此陽氣虛寒也。宜大補藥加桂、附。而不應者。再加附子二劑而瀉愈甚。即用大附子一枚。姜、桂各三錢。參、 歸、術各五錢。作一劑服之。腹內始熱。諸癥悉退。

    背疽服十宣散之類。更加喘渴內熱。脈大而無力。用補中益氣湯。加酒芩、麥冬、五味子而愈。背疽。服五香、十宣等不應。更加嘔逆不睡。且其素有淋癥。予以參 歸術膏用牛膝煎湯。入竹瀝飲之。則淋止而思食。藥盡四斤。膿自涌出。

    初起 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則毒隨火散矣。再不痛者。則明灸之。此未潰以前。皆可灸也。頂用玄珠膏涂之。四畔用敷藥圍之。換藥時用文蛤湯洗之。

    初起 赤腫痛。其頭如黍如膿泡。五六日間則出頭十數粒。漸漸增添者。此陽癥也。用貝葉膏貼之。日夜頻換十數次。其膿自出。痛自減。腐自化。肌自生。不用敷洗。始終只此一藥。可以收功。如元氣虛者。或見別癥。再兼托里。

    初起不紅腫。煩躁悶痛。積久不潰。五七日後。瘡頭無數。按之流血無膿。再久之其頭成片。共爛一瘡。其色紫黯。其毒內攻。此陰癥難療。頂涂玄珠膏。內兼托里。如不應。急宜溫補。外用神妙拔根法。有膿脹痛。為膜隔不得出者。用針引之。瘀腐堵塞者。去之。更宜豬蹄湯洗之。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腐自脫者。用消毒與托里兼服之。外貼貝葉膏。膿不稠不稀。微痛。飲食不甘。瘀腐化遲者。用托里藥。外以桑柴火烘之。膿清而稀。瘡不痛。瘀不腐者。宜大補以回其陽。亦用桑柴烘之。

    凡背疽及髀骨處。皮里有筋一層。外皮雖潰。而內膿不出。令人脹痛。氣血轉虛。變癥百出。急用針通。內兼托里。若待自潰。多致不救。所謂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也。此癥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日外。視其形堅色紫。頭如螺子之多。堅長尺余。根橫半背。喜其弓腫。光亮熱痛。脈洪此得之于膏粱醇酒所致。隨用照法其所舍螺子。盡欲吐出。用抿子刮去。流血水鐘許。以蔥湯洗淨。涂玄珠膏。再以黑膏蓋之。四圍腫處。用敷藥敷之。次日如前。俟其腐盡。深入寸余。換搽絳珠膏。日漸日長。但因其性嗜酒。兩月後新肉雖平。嬌嫩而不能結皮完口。將嫩肉盡行剪去。用膏貼數日。待肉老平。用珍珠散結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二日。半紅半腫。微熱微痛。生于背心之下。腎俞之上。高低平等。廣開八寸。根腳泛腫。色若水噴。頂陷無神。似腐非腐。脈浮而大。重按而虛。此瘡利于腫潰。不利于收斂。辭不治。後更醫。為五善俱具。治至收口。如錢未合。不數日而變癥出。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熱癤二十余處。內有一瘡甚小。其毒甚大。予曰。此非癤比。後之發勢有不可測者。彼不信。更醫。又十日。情勢內陷。敗癥齊出。復請予治。其人臥于堂。以帛蓋瘡上。登堂未及兩三步。予即告歸。彼曰。何也。予曰。敗氣滿前。死期速矣。何必視瘡。急備後事可也。再七日。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入房犯禁。患處黑五寸。黯暈尺余。漫腫堅硬。背若負石。發熱作渴。小便頻數。兩耳重听。揚手露體。神思昏潰。脈沉而細。右手為甚。便秘念七日。計進飲食百余碗。腹內如常。眾欲通之。予雲。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劑六君子湯。加附子、姜、桂三劑。瘡始 痛。自後空心用前藥。午後用六味丸料。加參、、歸、術五劑。復用活命飲二劑。針出黑血甚多。瘀膿少許。背即輕軟。仍用前藥。便亦通利。繼以大補。始獲全安。所謂癥不在難。心契則明。方不在多。意會則明也。


如果你對外科大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外科大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