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灸婦人崩漏及諸疾

類別︰子部 作者︰元 • 羅天益 書名︰衛生寶鑒

    血海二穴。乃足太陰脾經。在膝臏上內 白肉際二寸中。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其脈緩者是也。可灸三壯。陰谷二穴。乃足少陰腎之經。在足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主女子如妊娠。赤白帶下。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及治膝痛如錐刺。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 痛。會陰一穴。在兩陰間。主女子不月。可灸三壯。

    氣沖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主婦人月水不利。難產。子上沖心。痛不得息。可灸七壯。炷如小麥大。

    水泉二穴。在內踝下。主婦人月事不利。利即多。心下滿。目KT KT 不能遠視。腹中痛。可灸五壯。氣海一穴。

    在臍下一寸五分。主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惡露不止。繞臍 痛。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者宛宛中。灸七壯。主婦人不月。及不調勻。赤白帶下。氣轉連背引痛不可忍。

    氣門二穴。在臍下三寸兩傍各三寸。灸五十壯。治婦人產後惡露不止。及諸淋。炷如小麥大。

    石關二穴。在心下二寸兩傍各五寸。灸五十壯。主產後兩脅急痛不可忍。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主女子月事不調。帶下。及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疼。灸百壯。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主婦人帶下 瘕。因產惡露不止。斷產絕下經冷。可灸百壯。

    足下廉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廉兩筋內。舉足取之。主乳癰喉痹。 腫足跗不收。可灸三壯。

    承漿一穴。在唇下。灸五壯。主婦人卒口噤。語音不出。風癇之疾。凡婦人產後氣血俱虛。灸臍下一寸至四寸各百壯。炷如大麥大。元氣自生。

    中氣不足治驗

    佚庵劉尚書第五子太常少卿叔謙之內李氏。中統三年春。欲歸寧父母不得。情動于中。又因勞役。四肢困倦。躁熱惡寒。時作疼痛。不欲食。食即嘔吐。氣弱短促、怠惰嗜臥。醫作傷寒治之。解表發汗。次日傳變。又以大小柴胡之類治之。至十余日之後。病證愈劇。病家雲。前藥無效。莫非他病否。醫曰。此傷寒六經傳變。至再經傳盡。當得汗而愈。翌日。見爪甲微青黑色。足脛至腰如冰冷。目上視而睹不轉楮。咽溢不利。小腹冷。氣上沖心而痛。嘔吐不止。氣短欲絕。召予治之。予診其脈沉細而微。不見傷寒之證。此屬中氣不足。妄作傷寒治之。發表攻里。中氣愈損。壞證明矣。太夫人泣下避席曰。病固危困。君盡心救治。予以辛熱之藥。 咀一兩。作一服。至夜藥熟而不能飲。續續灌下一口。飲至半夜。稍有呻吟之聲。身體漸溫。忽索粥飲。至旦食粥兩次。又煎一服。投之。至日高。眾醫皆至。診之曰。脈生證回矣。眾喜而退。後越三日。太夫人曰。病患大便不利。或以用脾約丸潤之可乎。予曰。前證用大辛熱之劑。陽生陰退而愈。若以大黃之劑下之。恐寒不協。轉生他證。眾以為不然。遂用脾約丸二十丸潤之。至夜下利而行。翌日面色微青。精神困弱。嘔吐復作。予再以辛熱前藥溫之而愈矣。故制此方。

    【溫中益氣湯】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各五錢) 草豆蔻 甘草(炙。各三錢)益智仁 白芍藥 丁香 藿香白術(各二錢) 人參 陳皮 吳茱萸(各一錢半)當歸(一錢)

    上十三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病勢大者。服一兩重。

    論曰。內經雲。寒淫于內。治以辛熱。佐以苦甘溫。附子、干姜大辛熱。助陽退陰。故以為君。丁香、藿香、豆蔻、益智、茱萸辛熱。溫中止吐。用以為臣。人參、當歸、白術、陳皮、白芍藥、炙。甘草苦甘溫。補中益氣。和血脈協力。用以為佐使矣。

    脹治驗

    範郎中夫人。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嘔。暮不能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黃帝針經五亂篇雲。清氣在陰。濁氣在陽。亂于胸中。是以大 。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陰陽返作病之逆從也。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 脹尤甚。又雲。髒寒生滿病。大抵陽主運化精微。聚而不散。故為脹滿。先灸中脕穴。乃胃之募。引胃中生發之氣上行。次以此方助之。

    【木香順氣湯】

    蒼術 吳茱萸(各五分。湯洗) 木香 濃樸(姜制)陳皮 姜屑(各三分) 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 澤瀉 柴胡 青皮半夏(湯泡) 升麻 草豆蔻(各二分。面裹煨)

    上十五味。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怒氣。數日良愈。論曰。內經雲。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營運陽分。故以為君。生姜、半夏、豆蔻、益智辛甘大溫。消散大寒。故以為臣。濃樸、木香、蒼術、青皮辛苦大溫。通順滯氣。當歸、陳皮、人參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咸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為佐使也。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疝氣治驗

    趙運使夫人。年五十八歲。于至元甲戌三月中。病臍腹冷疼。相引脅下痛不可忍。反復悶亂。

    不得安臥。予以當歸四逆湯主之。先灸中庭穴。

    【當歸四逆湯】治臍腹冷痛。相引腰胯而痛。

    當歸尾(七分) 附子(炮) 官桂 茴香(炒)柴胡(各五分) 芍藥(四分) 茯苓 玄胡索川楝子(各三分。酒煮) 澤瀉(二分)

    上十味 咀。作一服。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數服而愈。

    論曰。難經雲。任之為病。內結七疝。此寒積所致也。內經雲。寒淫于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以附子、官桂甘辛大熱。助陽退陰、用以為君。玄胡、茴香辛溫。除下焦虛寒當歸辛溫。和血止痛。故以為臣。芍藥之酸寒。補中焦之氣。又防熱藥損其肝溫。澤瀉咸平。茯苓甘平。去膀胱中留垢。川楝子苦寒。酒煮之止痛。又為引用。乃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也。柴胡苦平。行其本經。故以為使也。中庭一穴。在羶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可灸五壯。針入三分。或灸二七壯、三七壯效。


如果你對衛生寶鑒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衛生寶鑒》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