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暑病方論 辨寒暑各異

類別︰子部 作者︰清•周揚俊 書名︰溫熱暑疫全書

    張鳳逵曰。暑證變幻無常。入發難測。不可尋思。彼暴中之激烈。扁鵲不及 指而投咀。久伏之深毒。長桑不能隔膚而見髒。最為難察而難救已。即尋常之感。亦難于知覺。非若傷寒之有定期定證。可據可療者。不拘表里。不以漸次。不論髒腑。冒暑蒸毒。從口鼻入者。直中心胞經絡。先煩悶。後身熱。行坐近日。燻爍皮膚肢體者。實時潮熱煩渴。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 。入腎則消渴。非專心主而別髒無傳入也。中暑歸心。神昏卒倒。暑傷肉分。周身煩躁。或如針刺。或有赤腫。蓋天氣浮于地表。故人氣亦浮于肌表也。冒暑入腸胃。腹痛惡心嘔瀉。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日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自入肝至此。采醫學入門並主治法。皆以清內火為主。而解表兼之。寒之中人。乘其虛。暑則虛實並中。而實更劇。蓋氣血強盛之人。內已有伏火。加之外火炎炎相合。故焦灼為甚。經虛處寒棲之。經實處暑棲之。寒凌其弱。而暑親其類也。又藜藿常被寒。惟膏粱獨能御。若暑則不問膏粱藜藿。而咸能勝之侮之。雖廣廈累冰。蕙質生粟。輕羅紈綺。泠泠玉樹。一犯其烈焰。詎能卻之乎。是以知暑氣之毒盛于寒。乃古人專以寒為殺厲之氣。而不及暑何也。試觀傷寒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則有危在二三日間。甚至朝發暮殆。暮發朝殆。尤有頃刻忽作。拯救不及者。如暑風干霍亂之類。然則暑之殺厲之氣。視寒尤甚。彰明較著矣。且暑證多歧。中熱中 中內中外。甚者為厥為風。為顛癇。即發則泄瀉霍亂干霍亂。積久後發則瘧痢瘡瘍。種種病名。約有十余科。皆暑為厲。則殺厲之氣。視寒豈少哉。除暴中暴發。久伏後發。不可度量。其余受發。亦有漸次焉。蓋盛夏之時。熱毒郁蒸。無論動得靜得。其初入人也。不識不知。外之流火與內之陽氣。驟遇而爭。陽氣不服。先昏 倦疲。及火與氣合。氣不能勝。火力漸強。散為外熱。燒灼不已。氣耗而血枯。故燥渴痞塞腹痛。諸惡證作焉。此其變化。或乍或久。人莫自覺。醫家亦不能辨。至病深而後施治。故難速愈。宜早辨而早治之。則取效速而易愈。


如果你對溫熱暑疫全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溫熱暑疫全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