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三焦說

類別︰子部 作者︰清•唐大烈 書名︰吳醫匯講

    三焦有形、無形之說,越人、華佗、王冰、東垣皆曰有名無形;余則或言無狀,或言有形,紛紜無定。愚意當以無形之說為是,非若五藏五府各自成形,可以定其象也。《營衛生會篇》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三焦定論也。以其無形,故舉功用之相似者以比擬之也。霧、類乎氣,《決氣篇》所謂“若霧露之溉”是也。考漚、瀆二字之義,漚、漬也,漸也,漸漬之使柔爛也。則漚者狀“腐熟水谷”之義,謂漸漬以化也。瀆、濁也,通也,所以通垢濁也。則瀆者狀分別清濁,即“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之義也。其“三焦”字義,亦屬無形,蓋火灼則焦,火即是氣,以少陽為相火,即取“焦”字之義也。上、中、下、有分司之任,故曰“三”也。《營衛生會篇》雲︰“上焦出于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又雲︰“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五味篇》雲︰“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細玩《經》文,曰“出于胃上口”,“出上焦之後”,曰“成下焦”,曰“胃之兩焦”,皆見無形體之意焉。而細繹《經》旨,即營、衛之氣所從出,其職司功用,莫非氣之所為,故《中藏經》曰︰“總領五藏六府、營衛經絡、左右上下之氣也。”至《本藏篇》有濃、薄、緩、急、直、結之說者,孫東宿謂五藏、五府、五行,正配合者也,獨三焦無合,故附膀胱而言,非謂三焦有物如是也。若《論勇篇》理縱、理橫之說,不過言其人之軀殼上下通體如此,故以“三”字貫之,而借“焦”字助語成辭,與《五味篇》所雲“胃之兩焦”句法相仿耳。再以《背俞篇》五焦、七焦之文觀之,則三焦縱橫之句,亦可不必拘泥矣。使必以無形之說為誤,豈越人、華佗其才智反在後人下耶?


如果你對吳醫匯講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吳醫匯講》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