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諸虛見癥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虛損啟微

    兩顴紅或唇紅,陰虛于下,逼陽于上也。仲景先生雲︰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

    虛而渴欲多飲,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又火乘金位也。

    足心如烙,虛火爍陰,涌泉涸竭也。

    喑啞聲不出,腎氣竭也。蓋聲出于喉,而根于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腎氣虛而喘急,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又水不制火,沖脈上沖也。

    喉干咽痛,真水虧,虛火上炎也。

    不眠恍惚,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又腎不交心,心火無制也。

    時多煩躁,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

    易生嗔怒,水虧木燥也。

    盜汗不止,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

    骨痛如折,腎主骨,真陰敗竭也。尋常痛,骨衰而火乘之也。

    筋急酸痛,肝失所滋也。

    痰如清水,而口不渴,水泛為痰,脾不制水也。

    痰多白沫而口渴,水沸為痰,陰火煎熬也。宜壯水以制相火。

    心下跳動,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小便黃澀淋瀝,真陰虧,氣不化水也。

    消瘦,精不生氣也。又燥萬物者,莫HT 乎火,陰火盛也。若肉極者,陰火久灼難治,若勞倦傷脾而然,宜用十全大補湯。

    善驚,火起于心也,或心傷而神不安也。

    爪甲痛,木極筋虧,金氣乘之也。用豬膏養筋。

    腰脅痛,肝腎虛也。

    不能久立,筋不束骨也。當滋腎生肝。

    不能獨臥,肝腎虛也。

    皮毛枯,無津液以充澤皮毛也。

    足心痛,肝腎傷也。

    手指微脹,言語急遽,真陰虧也。當清金滋水。

    合目恍惚不寧,陰虛而三焦包絡之火游行也。

    內熱,五心熱,水虧火炎也。

    虛損呃逆,水不制火,木挾火勢,沖逆而上也。

    口瘡,心火上炎也。宜天王補心丸。

    目昏,腎虛也。宜六味地黃,加柴胡、五味。

    虛而大便結,水虧液涸也,宜地六湯。

    胸膈隱痛,腎虛不能納氣歸源,氣滯于上,而不流暢也。補陰之中須納氣。

    虛損頭運,上焦陽氣虛也,或陰虛血損,氣逆上沖也。

    怔忡不寧,血虛或有痰也。各髒有疾,皆能與包絡之火合動而為怔忡,隨其所犯而補瀉之,更須從包絡而調之平之。如各髒移熱于心,以致包絡火動,治亦如之。

    健忘,心血不足,而痰與火亂其神明也。又腎不足而志衰,不能上通于心也。

    羶中不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一怒一恐,拂于羶中也。宜用柴胡、苓、澤以升降之,亦有可用連以平其逆者。

    胸中痞塞,居暗避人,病名卑 ,血不足也。宜養營湯加減治之。

    自覺吾身之外,更有一我,病為離魂,心氣虛也。單補其心,心足而魂自定。

    須發脫落,腎枯火炎,肺失治節,而內風妄動也。

    虛人頭頂出汗,腎水不足,而腎火有余也。宜滋腎清肺,用桑葉、熟地、五味、麥冬蜜丸,服二月愈。若用止澀之藥,則目昏耳聾矣。

    虛人每飯頭汗,胃火勝也。宜用固本,加元參、五味、棗仁。

    兩足不能步履,肝腎虛,精血不足也。或因氣虛不能運動,宜用補中益氣湯,及牛膝、釵斛、黃 。

    舌根苦直,不能咽唾,脾不能行氣于三陰也。

    手足煩痛,不欲行動,骨肉空虛也。

    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

    懸心,胃陰不足,胃火消爍心血,而懸懸不寧也。

    虛損善谷,陰虛火盛,則速于傳化也。

    氣短口干,氣不足,無以化液也,又金受火制也。

    氣逆左脅,上嘔酸水,脈弦數而濡,此火郁肝血燥也。

    按之至骨,其熱烙手,骨困不任腎熱也。惟烏梅能引諸藥入骨,而收其熱。

    面黑羸瘦,肌膚甲錯,不能飲食,此血積胃中,而中土失其灌溉,虛極也。

    汗出淋灕,一晝夜津液隨熱勢外越也,速用人參。

    夢與鬼交,真陰敗也,血海瘀積,經斷蒸熱,亦有是癥。宜補血加參以行之。

    虛而臍腹疼痛不止,腎水虧極也,重用杞子。

    少腹拘急,小便牽痛,真陽內衰也。

    惡寒不樂,而五心煩熱,重陰覆其陽,火不得伸也。宜用升柴以舉之。

    下唇生瘡,此血瘀營虛發熱,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蟲,遂成此癥,蓋即傳尸勞之謂足寒無論陰陽,凡下虛者,皆能致此,治須辨別。又肺氣虛則逆而不行,無以及于四虛而氣哽,火盛則津枯,津枯則氣哽也。

    膝下冷,火不歸源也。若上氣喘,命門衰絕也。

    不時溏泄,脾腎虛弱也,或心火不生脾土也。

    發尖生穗,血虛火炎也。

    身冷,營衛虛寒也。宜用當歸、干姜。


如果你對虛損啟微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虛損啟微》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