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嘔血

類別︰子部 作者︰清•唐宗海 書名︰血證論

    吐血者。其血撞口而出。血出無聲。嘔血者。血出有聲。重則其聲如蛙。輕則呃逆。氣不暢遂而已。同是血出口中。治與吐血無異。但吐無聲。而嘔有聲。證既小異。而治法若不加詳。安能絲絲入彀。以輕重論。則吐輕而嘔重。吐則其氣尚順。嘔則其氣更逆也。以髒腑論。吐血其病在于胃。嘔血其病在于肝。何以言之。蓋肝木之氣。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陽春生之氣。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濁。為榮衛之轉樞。故傷寒論少陽為病。有干嘔嘔吐不止之病。是少陽轉樞不利。清氣遏而不升。濁氣逆而不降也。金匱嘔涎沫頭痛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取吳萸降肝之濁氣。肝氣降而嘔自止。是肝木失其疏泄之常。橫肆侮土。故成嘔逆。主用吳茱萸。降肝之濁氣。肝氣不逆。則嘔止矣。由此觀之。可知凡嘔皆屬肝膽。而血又肝之所司。今見嘔血之證。斷以調肝為主。諸家皆言嘔血出于肝。而未詳其理。吾故旁引金匱傷寒。以證明之。但金匱傷寒之嘔。乃雜病之嘔。屬于氣分者也。而失血之嘔。則專主血分。治法自有不同耳。

    先干嘔。然後嘔血。嘔血後仍發干嘔者。皆少陽之逆氣也。用大柴胡湯。加蒲黃丹皮桃仁當歸治之。嘔血既止。再服小柴胡湯。以調和榮衛。轉樞表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嘔噦自止。血自安靜。而不上潮矣。然肝膽相連。膽病未有不及肝者。丹梔逍遙散。可並治之。

    但嘔不吐。屬少陽。嘔吐兼有。屬肝經。肝氣善怒。其火最橫。觀傷寒論。肝氣侮肺名曰縱。刺期門。肝氣侮脾名曰橫。刺期門。皆取刺法以瀉之。則知肝氣怒逆。而為嘔逆。尤宜攘除肝火。不可縱敵為患。今本仲景刺法之意。變用湯藥。宜當歸蘆薈丸。加丹皮蒲黃。凡發怒嘔血。以及肝氣橫逆。其證惡聞人聲。欲死不欲生。欲按劍殺人。及驚狂罵詈。不認親疏。皆肝經無情之火。非此大劑不能殲除。若此時因循。延至日久。病氣未衰。正氣先衰。虛中挾實。不攻不愈。欲攻不堪。是猶宋用賈似道。養奸為患。至國促而始去之。晚矣。若審其病稍輕者。但須涼肝血。調胃氣。則嘔血自止。犀角地黃湯。加柴胡枳殼。服後血止。再服逍遙散。加阿膠牡蠣香附以收功。

    有平時嘔酸嘔苦。以及失血之後。常嘔酸苦者。嘔酸是濕熱。試觀夏月熱湯過夜。則變為酸味。便知嘔酸是濕熱。嘔苦是相火。膽寄相火。膽汁苦。故相火之味。能變胃津使苦。宜借用左金丸。再加血分藥。以治血分為宜。蓋此二藥。辛苦降泄。治血藥中。以為引導尤效。

    嘔血止後。如肝膽火旺。血虛煩躁。頰赤口渴。胸脅刺痛。發熱盜汗。魂夢不安。此乃相火內熾。欲作骨蒸癆瘵。宜柴胡清骨散以治之。如兼咳嗽。喉間作癢。乃肝肺之氣不相調協。宜用四逆散。香甦引。再加杏仁枳殼枯芩知母當歸白芍治之。如咽喉中常若有氣哽塞。善噦氣打呃者。乃肝與心之氣不暢故也。香甦飲。加柴胡薄荷射干牛蒡子尖貝當歸旋復花治之。逍遙散尤為治肝經之要藥。加減得宜。皆能應手而取效也。嘔雖屬于肝膽。然亦未有不關胃府者也。胃氣逆上。治法已詳吐血門。今並為醫者補言之。凡血證帶嘔者。但治其血。血止而嘔自止。凡嘔證帶血者。有如回食病。嘔後見血水。此胃逆血枯。難治之證。大半夏湯。麥門冬湯治之。玉女煎。加蒲黃麻仁亦效。四物湯。加甘草寸冬枳殼茯苓藕汁蘿卜汁生姜荊竹油。皆清利胃氣。養血止嘔之藥。

    此篇論血。單以嘔血論。然失血證。未有單見一證。而不兼見諸證者。今欲詳其條目。不得不分門立說。至于用方。則須參考諸證而變化之。若拘守一門。以求方治。豈不膠柱鼓瑟。


如果你對血證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血證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