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發渴

類別︰子部 作者︰清•唐宗海 書名︰血證論

    血虛則發渴。有瘀血則發渴。水虛亦發渴。

    血虛發渴者。血為陰。氣為陽。血少則氣多。陽亢無陰汁以濡之。故欲飲水也。法宜補血。血足則氣不熱矣。聖愈湯。加天冬花粉治之。或當歸補血湯。加花粉苧麻根玉竹麥冬。

    瘀血發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腎水。水與血。交會轉運。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則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小柴胡。加丹皮桃仁治之。血府逐瘀湯亦治之。挾熱蓄血者。桃仁承氣湯治之。夾寒瘀滯者。溫經湯治之。

    水虛發渴者。以肺胃之水津不足。是以引水自救。水津雖由水谷所化。而其氣實發源于腎中。腎中天癸之水。至于胞中。循氣沖。隨呼吸。而上于肺部。肺金司之。布達其氣。是以水津四布。口舌胃咽。皆有津液。而不渴也。若腎中之水不足。則不能升達上焦。是以渴欲引水。宜啟下焦之陰。以滋津液。地黃湯加人參麥冬訶子。或左歸飲加兒茶人參玉竹。三才湯加知母治之。夫水津雖生于腎。而實布于肺。又有腎中之水津本足。而肺金郁滯。不能散布。以致水結為痰。咽干口渴。宜小柴胡湯。通上焦之滯。使肺氣通調。則水津四布矣。又曰。津液雖生于腎。布于肺。而實賴胃中水谷以滋其化源。胃中燥結。則津不生。三一承氣湯治之。胃中蘊熱。則津不生。玉泉散治之。胃經肌熱。則津液被灼。人參白虎湯治之。胃中虛熱。則津不生。麥冬養榮湯治之。

    上分三條。皆失血多有之證。與雜病消渴水停不化。津氣不升者不同。參看可也。水停不化。當用五苓真武等湯。


如果你對血證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血證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