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辨唇疔繭唇唇疳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高秉鈞 書名︰瘍科心得集

    唇疔生于上下嘴唇,系脾胃兩經火毒所致。初起如粟,或不痛,或癢甚,其形甚微,其毒極深,其色或赤或白;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根行甚急,不一日頭面腫大,三、四日即不救。疔毒以愈小而愈橫也。治宜急泄火毒,勿損其脾胃之氣,毒易散矣。以蟾酥丸、犀角地黃湯主之。外用白雪丹入瘡頭,以膏蓋貼,俟次日揭開,擠去毒血;如未透泄,再用再貼。

    又初時須細看腿灣委中穴,有紫黑筋,用長針刺破出血,其毒即泄。

    繭唇亦生于嘴唇。經雲︰唇本脾之外候。又雲︰脾之榮在唇。故燥則干,熱則裂,風則,寒則揭。若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狀,故名繭唇也。或因思慮暴急,心火焦熾,傳授脾經;或因醇酒濃味,積熱傷脾,而腎水枯竭。須審其證之因,惟補腎水、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矣。歸脾養榮湯主之;作渴者,早服加減八味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若婦人患此,陰血衰少故也,四物逍遙散主之。

    又 唇疳,發于小兒嘴唇四旁,紅赤無皮,不時燥裂。此由脾經濕熱,或胃火積熱上壅,小兒時以舌伸 ,以潤其燥。以白芷、五倍子為末,摻之即愈。


如果你對瘍科心得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瘍科心得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