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辨鸕瘟(俗名土婆風)耳根癰異證同治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高秉鈞 書名︰瘍科心得集

    夫鸕 瘟者,因一時風溫偶襲少陽,絡脈失和。生于耳下,或發于左,或發于右,或左右齊發。初起形如雞卵,色白濡腫,狀若有膿,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熱;重者或憎寒壯熱,口干舌膩。初時則宜疏解,熱甚即用清泄,或挾肝陽上逆,即用熄風和陽。此證永不成膿,過一候自能消散。

    耳根癰,初起根盤堅腫,其色亦白,止發一邊,從無雙發,憎寒發熱,斯時疏解散邪,得汗則消。如過七日,身熱不退,即欲成膿,治用羚羊角散。如寒熱無汗,即用小柴胡湯加制蠶、角刺攻透之;俟開刀出膿,腫消熱退而安。其時用藥,須扶胃和營,不可亂投補托,蓋風溫偶阻,是正旺邪實,若投參 歸術,必致氣血壅滯,脾胃呆鈍,膿反不清,以致延綿日期,不即收口。大凡風溫偶感者,此為陽實證,正旺邪實,俟膿泄邪退,營衛自和而愈。

    若用參 扶正固托,則反受其累矣,此不可不知也,同學人宜類推之。如時邪瘟證後余邪未徹,耳項發頤,亦有成膿者,治法與此同。


如果你對瘍科心得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瘍科心得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