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王隱君滾痰丸 x(《養生主論》)痰之為病,成偏頭風,成雷頭風,成太陽頭痛。眩暈如坐舟車,精神恍惚。或口眼 動。或眉稜耳葉俱癢。或頷、腮、四肢游風腫硬、似疼非疼。或渾身燥癢,搔之則癮疹隨生,皮毛烘熱,色如錦斑。或齒頰似癢似痛,而疼無定所,滿口牙浮,痛癢不一。或噯氣吞酸,鼻聞焦臭,喉間豆腥氣,心煩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噴嚏而出。或因舉動而唾;其痰如墨,又如破絮,或如桃膠,或如蜆肉。或心下如停冰鐵,閉滯妨悶,噯嚏連聲,狀如膈氣。或寢夢刑戳,刀兵劍戟。或夢入人家,四壁圍繞,暫得一竇,百計得出,則不知何所。或夢在燒人地上,四面煙火枯骨,焦氣撲鼻,無路可出。或不因觸發,忿怒悲啼,雨淚而寤。或時郊行,忽見天邊兩月交輝,或見金方數道,回頭無有。或足膝酸軟。或骨節腰腎疼痛,呼吸難任。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戳,乍起乍止,並無常所。或不時手臂麻疼,狀如風濕。或臥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蟲所螫。或四肢不舉,或手足重滯。或眼如姜蜇,膠粘癢澀,開闔甚難。或陰晴交變之時,胸痞氣結,閉而不發,則齒癢咽痛,口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則噴嚏連聲;初則涕唾稠粘,次則清水如注。或眼前黑暗,腦後風聲,耳內蟬鳴,眼肉惕。治之者,或曰腠理不密,風府受邪,或曰上盛下虛,或曰虛,或曰寒,或曰熱邪。惟洞虛子備此疾若,乃能治療。病勢之來,則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郁,有如煙火上沖,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並從肺胃間涌起,凜燃毛豎,噴嚏千百,然後遍身煩躁,則去衣凍體,稍止片時。或春秋乍涼之時,多加衣衾,亦得暫緩。或頓飲冰水而定,或痛飲一醉而寧,終不能逐去病根。乃得神秘沉香丸方,屢獲大效,愈人數萬。但不欲輕傳匪人,故以隱語括之。詩曰:甑里翻身甲帶金,于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零半兩,水丸梧子意須斟,除驅怪病安心志,水瀉雙身卻不任。
大黃(蒸少頃、翻過再蒸、少頃即取出,不可過) 黃芩(各八兩) 青礞石(硝 如金色) 沉香百藥煎(此用百藥煎,乃得之方外秘傳。蓋此丸得此藥乃能收斂周身頑涎聚于一處,然後利下,甚有奇功。曰倍若沉者,言五倍子與沉香,非礞倍于沉之謂也。以上各五錢。)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白湯食後空心服。
一切新舊失心喪志,或癲或狂等證,每服一百丸。氣盛能食,狂甚者,加二十丸,臨時加減消息之。
一切中風癱瘓,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結者,每服八九十丸,或加至百丸,永無秘結之患。
一切陽證風毒腳氣,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效,加至百丸。
一切無病之人,遍身筋骨疼痛不能名者,或頭痛牙疼,或搖或癢,風蛀等證,風寒鼻塞,身體或疼或不疼,非傷寒證者,服八九十丸。痰盛氣實者加之。
一切吞酸噯逆膈氣,及胸中疼悶,腹中氣塊沖上,嘔沫吐涎,狀如反胃,心下恍惚,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陰陽關格,變生乖證,食饑傷飽,憂思過慮,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晝夜虛飽,或饑不喜食,急慢喉閉,赤眼,每用加減服。
一切新舊痰氣喘嗽,或嘔吐,頭暈目眩,加減服之。
一切腮頷腫硬若瘰 者,及口糜舌爛,咽喉生瘡者,每服六七十丸。加蜜少許,一處嚼碎噙化,睡時徐徐咽之。曾有口瘡者,服二三十丸,根據前法噙之,三二夜即瘥。
凡一切男婦大小,虛實心疼連腹,身體羸瘦,發時必嘔綠水、黑汁、冷涎,乃至氣絕。心下溫暖者,量虛實加減服之。若事屬不虞之際,至于百丸,即便回生。
未至顛危者,虛弱疑似之間,只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立見生意。然後續續進之,以瘥為度,兼服生津化痰,溫中理氣之藥。
一切荏苒疾病,凡男婦患非傷寒內外等證,或酒色過度,或吐血,或月事愆期,心煩志亂,或腹脹脅痛,勞倦痰眩,或暴行日中,因暑伏痰,口眼 斜,目痛,耳,鼻塞,骨節酸疼,干嘔惡心,諸般內外疼痛,百藥無效,眾醫不識者,根據前法加減服之,效。大抵服藥,須臨臥在床,用熟水一口許,咽下便臥。令藥在喉膈間,徐徐而下。如日間病出不測,疼痛不可忍,必欲急除者,須是一根據前臥法服。大半日不可服湯水,及不可起身行坐言語。直候藥丸除逐下焦痰滯惡物,遇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每夜須連進二次。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仍服前數。下五七次,或直下二三次而病勢頓已者,次夜減二十丸。頭夜所服,並不下惡物者,次夜加十丸。人壯病實者,多加至百丸,惟候虛實消息之。或服過仰睡,咽喉稠粘,壅塞不利者,痰氣泛上,乃藥病相攻之故也。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寧帖。往往病久結實于肺胃之間,或則暴病全無泛濫者,服藥下咽,即仰臥,頓然百骸安靜,五髒清寧。次早先去大便一次。其余遍數,皆是痰涕惡物。看甚麼糞,用水攪之,盡是痰片粘涎。或稍稍腹痛,腰腎拘急者,蓋有一種頑痰惡物,閉氣滯腸,里急後重者,狀如痢疾,片餉即已。若有痰涎易下者,快利不可勝言。
頓然滿口生津,百骸爽快。間有片時倦怠者,蓋因連日病苦不安,一時為藥力所勝,氣體暫和,如醉得醒,如浴方出,如睡方起。此藥並不洞泄刮腸大瀉,但取痰積惡物,自腸胃次第而下。腹中糟粕,並不相傷。其推下腸腹之糞,則藥力所到之處,是故先去其糞。其余詳悉不能盡述,服者當自知之。
x仲景大承氣湯 x 此仲景以之下邪熱入里、成痞滿燥實堅者。後人用下腹中一應有余積聚食物皆效。但寒飲冷積不宜。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x仲景小承氣湯 x 功力稍次于大承氣。不甚堅硬燥結者宜之。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 枳實(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勿再服。
x大七氣湯 x(即和劑四七湯) 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並,多生悲恐,致髒氣不平,心腹脹滿。
半夏 茯苓(各四兩) 厚樸(炒三錢) 紫甦(二錢)
上銼入姜煎服。
x河間正氣天香散 x 治九氣。
烏藥(二兩) 香附末(八兩) 陳皮 甦葉 干姜(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鹽湯下。
x仲景理中丸 x(加附子二錢、炒,即名附子理中丸。今人用為湯更捷。) 治傷寒霍亂,下利清谷,感冒吐瀉,一切脾胃虛寒,中冷不食等證。
干姜(炮) 白術(炒) 甘草(炙) 人參(各二錢半)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溫服。
x寶鑒既濟解毒湯 x 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 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酒煨,大便利勿用)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甘草(炙) 桔梗(各二錢) 柴胡升麻 連翹 當歸身(各一錢)
上 咀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滓,食後溫服。忌醇酒、濕面及生冷硬物。
x錢氏導赤散 x 治小腸伏熱。小便赤澀,或痛,或手心熱,或心煩動悸,白濁等證。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用黃芩,不用甘草。
x黃連解毒湯 x 治下焦一切伏熱實熱。或小便赤色而痛,大便熱結,腹中熱,或大小便見血。
黃連(七錢半) 黃柏 梔子(各半兩) 黃芩(一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未知再服。
x金匱烏頭煎 x 治寒疝繞臍, 痛欲死,及沉寒痼冷,一切溫暖藥不能取效者,宜此主之。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 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
x和劑來復丹 x 治上盛下虛,里寒外熱,伏暑泄瀉嘔吐,心腹疼痛等證。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入瓷罐內,以微火炒,用柳篦攪,不可火太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 太陰玄精石(研飛) 舶上硫黃(透明者各一兩) 五靈脂(水澄、去砂、曬干)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二錢)
上用五靈脂、二橘皮為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氣末拌勻,好醋打糊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印作錠子,磨服更佳。
x仲景五苓散 x 《傷寒論》雲: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蓋治汗後表不盡解,渴多飲水,水液復停。服此解未盡之表。一以行停中之水。今人用為行飲利小便之常藥,亦多效驗。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錢)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x和劑大七香丸 x 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利,反胃嘔吐。
香附子(二兩) 麥 (一兩) 丁香皮(三兩半) 縮砂仁 藿香 官桂 甘草 陳皮(各二 兩半) 甘松 烏藥(各六錢半)
上十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鹽酒、鹽湯任嚼下。忌生冷肥膩物。
x和劑小七香丸 x 溫中快膈,化積和氣。治中酒嘔逆,氣膈食噎,茶酒食積,小兒疳氣。
甘松(八兩) 益智仁(六兩) 香附子(炒) 丁香皮 甘草(炙,各十二兩) 蓬術(煨)
縮砂(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姜湯、熱水任下。
x神芎導水丸 x 黃芩(一兩) 黃連 川芎 薄荷(各半兩) 大黃(二兩) 滑石 黑牽牛(頭末各四兩)
河間制。治一切熱證,其功不可盡述。設或久病熱郁,無問瘦痿老弱,並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以為度。常服此藥,除腸胃積滯,不傷和氣。推陳致新,得利便快。並無藥燥騷擾,亦不困倦虛損,遂病患心意。或熱甚,必急須下者,使服四五十丸。未效再服,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動髒腑,有益無損。或婦人血病下惡物,加桂半兩。病微者常服,甚者取利,因而結滯開通,惡物自下也。
凡老弱虛人,脾胃經虛,風熱所郁,色黑齒槁,身瘦萎黃。或服甘熱過度,成三消等病。若熱甚于外,則肢體躁擾。病于內,則神志躁動,怫郁不開,變生諸證,皆令服之。惟髒腑滑泄者,或里寒脈遲者,或婦人經病產後,血下不止,及孕婦等不宜服。
x金匱腎氣丸 x(見第十六)
x六味丸 x(見第十六)
x金匱桂枝附子湯 x 《傷寒論》雲: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湯主之。蓋亡陽脫液,故見上證。是湯和營衛以復陽。若風寒濕痹等證,用之亦妙。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附子(三枚)
上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半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灕,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x和劑滲濕湯 x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赤澀,大便溏泄。
蒼術(炒) 白術(炒)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二兩) 橘紅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盞,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去滓溫服。
x胃苓湯 x 治濕郁小便不利,胸腹脹悶,或四肢沉重,或飲食停中,或濕郁發黃,或傷食泄瀉,並一切山嵐瘴氣侵乘而成瘧痢者,皆效。
蒼術(炒) 厚樸(姜汁炒) 陳皮 白術 茯苓(各一錢半) 澤瀉 豬苓(各一錢) 甘草(六分) 官 桂(五分)
上水加生姜煎服。
x仲景小青龍湯 x(見第十六)
x潔古枳術丸 x 治痞積,消食強胃。(海藏雲:本仲景枳術湯也。今易老改為丸,治老幼虛弱,飲食不化或髒腑軟弱者。)
枳實(去瓤,麩炒,一兩) 白術(二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術湯下。服白術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x丹溪保和丸 x 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 半夏(姜制) 橘紅 神曲 麥芽(炒) 白茯苓(各一兩) 連翹 萊菔 子(炒)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加白術二兩,名大安丸。
x藿香正氣散 x 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感濕暑,霍亂泄瀉,腳轉筋,或作瘧疾。常服除山嵐瘴氣。
桔梗 大腹皮 紫甦葉 茯苓 厚樸(制,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藿香(一錢五分)
白芷 白術 陳皮(去白) 半夏(各一錢半)
上姜、棗水煎熱服。加香薷、扁豆、黃連,名藿香湯。
x枳實理中丸 x 治寒實結胸。
茯苓 人參 白術 干姜 甘草(各一兩) 枳實(十六片)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