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先天要論(上) 喘論

類別︰子部 作者︰明•趙獻可 書名︰醫貫

    喘與氣短不同。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抬肩。似呻吟而無痛。呼吸雖急而無痰聲。宜詳辨之。丹溪雲。須分虛實新久。久病是氣虛。宜補之。新病是氣實。宜瀉之。

    愚按喘與短氣分。則短氣是虛。喘是實。然而喘多有不足者。短氣間亦有有余者。新病亦有本虛者。不可執論也。

    金匱雲。實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塞。若寸沉實。宜瀉肺。虛喘者腎虛。先覺呼吸短氣。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宜補腎。此腎虛證非新病虛者乎。

    邪喘者。由肺受邪。伏于肺中。關竅不通。呼吸不利。若寸沉而緊。此外感也。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退而喘定。此郁證。人所難知。非短氣中之有余乎。

    論人之五髒。皆有上氣。而肺為之主。居于上而為五髒之華蓋。通榮衛。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何病之有。若為風寒暑濕所侵。則肺氣脹滿而為喘。呼吸迫促。坐臥不安。或七情內傷。郁而生痰。或脾胃俱虛。不能攝養。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

    真知其風寒也。則用仲景青龍湯。真知其暑也。則用白虎湯。真知其濕也。則用勝濕湯。真知其七情郁結也。則用四磨四七湯。又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皆能致喘。治者察之。(以上俱屬有余之證。)

    東垣雲。病機雲。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辯雲傷寒家論喘。以為火熱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表。寒變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于上。又雲。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于上而成喘。宜以甘寒之劑治之。飲食不節。喜怒勞役不時。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 脹腹滿。咳喘嘔食不下。宜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脈經雲。肺盛有余。則咳嗽上氣渴煩。心胸滿短氣。皆沖脈之火行于胸中而作。系在下焦。非屬上也。觀東垣之辯。可見起于傷寒者有余之邪。雜病者。不足之邪。自是標本判然條析。如遇標病。或汗或吐或下。一藥而痰去喘定。奏功如神。粗工以其奏功如神也。執而概施之不足之證。豈不殆哉。婁全善雲。凡下痰定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之。下之必反劇而死。

    經雲。諸喘皆屬于上。又謂諸逆沖上。皆屬于火。故河間敘喘病在于熱條下。華佗雲。肺氣盛為喘。活人書雲。氣有余則喘。後代集證類方。不過遵此而已。獨王海藏辯雲。氣盛當作氣衰。有余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與有余。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以其火入于肺。炎爍真陰。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所言盛與有余者。非肺之氣也。肺中之火也。海藏之辯。超出前人。發千古之精奧。惜乎起其端。未竟其火之所由來。愚謂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陽之有余。陰之不足也。凡諸逆沖上之火。皆下焦沖任相火。出于肝腎者也。故曰沖逆。腎水虛衰。相火偏勝。壯火食氣。銷鑠肺金。烏得而不喘焉。丹溪雲。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如挾痰喘者。四物加枳殼半夏。補陰以化痰。夫謂陰虛發喘。丹溪實發前人之所未發。但如此治法。實流弊于後人。蓋陰虛者。腎中之真陰虛也。豈四物湯陰血之謂乎。其火起者。下焦龍雷之火也。豈寒涼所能降乎。其間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有痰者。水挾木火而上也。豈竹瀝枳半之能化乎。須用六味地黃。加門冬五味大劑煎飲。以壯水之主。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蓋緣陰水虛故有火。有火則有痰。有痰則咳嗽。咳嗽之甚則喘。當與前陰虛相火論參看。

    又有一等。似火而非火。似喘而非喘者。經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根據歸。故上氣喘也。黃帝針經雲。胃絡不和。喘出于陽明之氣逆。陽明之氣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真元耗損。喘出于腎氣之上奔。其人平日若無病。但覺氣喘。非氣喘也。乃氣不歸元也。視其外證。四肢厥逆。面赤而煩燥惡熱。似火非火也。乃命門真元之火。離其宮而不歸也。察其脈兩寸雖浮大而數。兩尺微而無力。或似有而無為辨耳。不知者以其有火也。少用涼藥以清之。以其喘急難禁也。佐以四磨之類以寬之。下咽之後。似覺稍快。少頃依然。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甚有見其稍快。誤認藥力欠到。倍進寒涼快氣之劑。立見其斃矣。何也。蓋陰虛至喘。去死不遠矣。幸幾希一線牽帶在命門之根。尚爾留連。善治者。能求其緒。而以助元接真鎮墜之藥。俾其返本歸原。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峻驟也。且先以八味丸安腎丸養正丹之類。煎人參生脈散送下。覺氣若稍定。然後以大劑參 補劑。加破故紙阿膠牛膝等。以鎮于下。又以八味丸加河車為丸。日夜遇饑則吞服方可。然猶未也。須遠房幃。絕色欲。經年積月。方可保全。不守此禁。終亦必亡而已。予論至此。可為寒心。聰明男子。當自治未病。毋蹈此危機。

    又有一等火郁之證。六脈微澀。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氣促而喘。卻似有余。而脈不緊數。欲作陰虛。而按尺鼓指。此為蓄郁已久。陽氣拂遏。不能營運于表。以致身冷脈微而悶亂喘急。當此之時。不可以寒藥下之。又不可以熱藥投之。惟逍遙散加茱連之類。宣散蓄熱。得汗而愈。愈後仍以六味地黃。養陰和陽方佳。此謂火郁則發之。木郁則達之。即金匱所雲六脈沉伏。宜發散。則熱退而喘定是也。經曰。火郁之發。民病少氣。治以諸涼。或問喘者多不能臥何也。素問逆調論雲。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經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東垣雲。病患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逆行乘于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流通也。

    仲景雲。短氣皆屬飲。金匱雲。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木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以上詳論陰虛發喘之證治。若陽虛致喘。東垣已詳盡矣。外感發喘。仲景已詳盡矣。茲為補天立論。故加意于六味八味雲。


如果你對醫貫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貫》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