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後天要論 瘧論

類別︰子部 作者︰明•趙獻可 書名︰醫貫

    或問曰。經雲夏傷于暑。秋必病瘧。前人雖備言之。旨殊未暢。盍明示諸。曰不發于夏。而發于秋。此亢則害承乃制。子來救母之義。蓋暑令當權。君火用事。肺金必受傷克。火位之下。水氣承之。腎水為肺之子。因母受火傷。子來承之。以制火救母。于是水火相戰。陰陽交爭。大勝則大復。小勝則小復。此陰陽勝復之常理。瘧之所由作也。然而有病有不病者。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人元氣不固者。暑邪得以乘之。所以治瘧。以扶元氣為主。

    發在夏至後處暑前者。此三陽受病。傷之淺者。近而暴也。發在處暑後冬至前者。此三陰受病。傷之重者。遠而深也。

    發在子半之後午之前。是陽分受病。其病易愈。發于午後者。是陰分受病。其病難愈。

    或問曰。有一日一發。有間日一發。有三日一發。何也。曰在陽則發早。在陰則發晏。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夫人榮衛之氣。一日一周。歷五髒六腑十二經絡之界分。每一界各有一舍。榮衛之有舍。猶行人之傳舍也。邪氣客于榮衛之舍。與日行之衛氣相接。則病作。離則病退。故一日一周。有止發之定期。其間日而作者。氣之舍深。內薄于陰。陽氣獨發。陰氣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故間日而作也。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陰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陰也。寅申已亥日者。厥陰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陰也。

    凡治瘧必先問其寒熱多寡。而參之脈證。有寒多熱少者。有熱多寒少者。大抵寒熱往來。皆屬少陽經證。治法當以小柴胡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加桂枝。有但熱不寒者。名曰癉瘧。有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金匱雲。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邪氣內藏于心肺。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又雲。溫瘧者。其脈如平。人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時嘔逆。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但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此寒熱多寡之定法也。然亦有不可執者。當察其脈之虛實何如。若但寒者。其脈或洪實或滑。當作實熱治之。若但熱者。其脈或空虛或微弱。當作虛寒治之。仲景雲。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弦遲者可溫。弦緊者可發汗及針灸也。弦數者。風痰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凡瘧將發之時。與正發之際。慎勿施治。治亦無效。必待陰陽並極而退。過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後治之。且當病未發二三時前。迎而奪之可也。

    古今治瘧證候。有風寒暑濕不同治療。有汗吐下各異方術。無慮千百。不能盡述。獨無痰不成瘧。無食不成瘧。深得致瘧之因。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扶正氣為主。深得治瘧之法。以青皮飲一方。治秋時正瘧。隨證加減。屢用屢效。若胃中有郁痰伏結者。以草果飲一服即愈。

    服前方不應。當以補中益氣湯。倍柴胡加半夏生姜。養正而邪自除。薛立齋先生雲。凡人久瘧。諸藥不效。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用人參一兩。煨姜五錢。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

    仁齋雲。有人髒腑久虛。大便常滑。忽得瘧疾。嘔吐異常。以二陳加人參白豆蔻。進一二服。病患自覺氣脈頓平。寒熱不作。蓋白豆蔻流行三焦。元氣榮衛一轉。寒熱自平。繼今遇有嘔吐發瘧之證。或其人素虛者。慎勿用常山等藥。以上專論秋時正瘧之法也。世間似瘧非瘧者多。世人一見寒熱往來。便以截瘧丹施治。一截不止則再截。再截而止。止而復發復截。以致委頓。甚或因而致斃者有之。是不可不辨也。

    經曰。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陰氣上入于陽中。則惡寒。陽氣下陷于陰中。則惡熱。凡傷寒後大病後產後勞瘵等證。俱有往來寒熱。似瘧非瘧。或一日二三度發。並作虛治。但有陽虛陰虛之別。陽虛者補陽。如理中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姜桂。甚則加附子。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出陰中之陽。水升火降而愈。醫書中有論及之者矣。至于陰虛者。其寒熱亦與正瘧無異。而陰瘧中又有真陰真陽之分。人所不知。

    經曰。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按時而發。是無水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是無火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六味湯主之。無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八味湯主之。世人患久瘧而不愈者。非瘧不可愈。乃治之不如法也。丹溪雲。夜發者邪入陰分。宜用血藥引出陽分。當歸川芎紅花生地黃柏治之。亦未及真陰真陽之至理。遍考諸書瘧論。並未能露其意。且余常試有神驗。故特表而出焉。余見發瘧有面赤口渴者。俱作腎中真陰虛治。無不立應。凡見患者寒來如冰。熱來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飲水者。以六味地黃加柴胡芍藥肉桂五味。大劑一服便愈。

    有渴甚者。每發時飲湯不絕。必得五六大壺方可。余以六味丸一料。內肉桂一兩。水十碗。作四砂鍋。煎五六碗。以水探冷。連進代茶。遂熟睡渴止而熱愈。

    又有惡寒惡熱。如瘧無異。面赤如脂。口渴不甚。吐痰如涌。身以上熱如烙。膝以下自覺冷。此真陽泛上。腎虛之極。急以附子八味地黃湯。大劑冷凍飲料而熱退。繼以人參建中湯調理。

    加減地黃方 腎肝同治之法。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山茱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 茯苓(錢半) 澤瀉(一錢) 五味子(一錢) 柴胡(一錢) 芍藥(一錢) 肉桂(一錢) 水三鐘。煎一鐘服。

    八味地黃方 即六味地黃分兩。外加附子一錢。肉桂一錢。

    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方

    人參 黃 甘草 當歸 白術 柴胡 升麻 陳皮 半夏 加煨姜

    六味丸方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山萸肉(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加肉桂(一兩)

    建中湯方

    人參(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七分) 大棗 飴糖

    又有一等郁證似瘧者。其寒熱與正瘧無異。但其人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脅痛耳鳴脈澀。須以逍遙散。加茱連貝母。倍柴胡。作一服。繼以六味地黃。加柴胡芍藥調理而安。

    至于三陰瘧者。惟太陰瘧。當用理中湯。必加肉桂。若少陰厥陰。非八味地黃不效。

    逍遙散 治郁瘧。

    柴胡(一錢) 芍藥(一錢) 陳皮(一錢) 牡丹皮(一錢) 茯神(一錢) 當歸(一錢) 白術(一錢) 貝母(一錢) 薄荷(七分) 黃連(五分每一兩用吳茱萸二錢水拌炒焦色合用)。

    青皮飲

    青皮 濃樸 白術 柴胡 草果仁 茯苓 黃芩 半夏 甘草 此方以柴胡為主。大抵寒熱往來。屬少陽經證。故用以為君。草果濃樸所以化食。青皮半夏所以祛痰。寒多者。可加肉桂。熱多者。可加黃連。

    草果飲 治脾胃有郁痰伏涎者。元氣壯強者可用。虛者莫用。

    草果 常山 知母 烏梅 檳榔 甘草 穿山甲

    趙以德雲。知母性寒。入足陽明藥。用治陽明獨盛之火熱。使其退就太陰也。草果性溫藥。治足太陰獨盛之寒。使其居于陽明也。二經合和。則無陰陽交錯之變。是為君。常山主吐胸中痰結。是為臣。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除痰癖。破滯氣。是佐藥。穿山甲者。以其穿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陰入陽。穿其經絡于榮分。以破暑結之邪。為之使也。

    白虎湯加桂方 治癉瘧。若脈虛弱不宜。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桂枝(去皮三兩) 糯米(二合) 每服五錢。

    蜀漆散 治牝瘧。見金匱。

    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三夜) 龍骨(各等分) 上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如溫瘧加蜀漆一錢。臨發時服一錢匕。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四兩熬) 麻黃(去節) 蜀漆(各三兩) 甘草(二兩) 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沫。

    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理中湯 此方專治大陰瘧。必加肉桂一錢乃效。

    人參(二錢) 白術(二錢) 干姜(錢半) 炙甘草(一錢)


如果你對醫貫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貫》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