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卷一 辨認一切陰虛證法

類別︰子部 作者︰清•鄭欽安 書名︰醫理真傳

    凡陰虛之人,陽氣自然必盛(陽氣二字,指火旺。火旺則水虧,此陰虛之所由來也)。外雖現一切陰象,近似陽虛癥,俱當以此法辨之,萬無一失。陰虛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紅色,精神不倦,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二便不利,口渴飲冷,舌苔干黃或黑黃,全無津液,芒刺滿口,煩躁言嚴語,或潮熱盜汗,干咳無痰,飲水不休,六脈長大有力,種種病形,皆是陰虛的真面目,用藥即當益陰以破陽(益陰二字,包括六陰在內,照上氣血盛衰篇,論氣有餘便是火一段,存陰、救陰、化陰、育陰諸方俱備,仔細揣摩,便知陰虛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陽虛者,歷指數端。陰虛癥,有脈伏不見,或細如絲,而若陽虛極者(熱極則脈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憑),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陽絕者(邪熱內伏,而陽氣不達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有忽然吐瀉,大汗如陽脫者(此熱伏于中,逼出吐瀉也,定有以上病形可憑),有欲言不能,而若氣奪者(熱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此處不過具其一二,余于陰虛證作有問答數十條,反復推明,細玩便知。

    按陰虛癥皆緣火旺(火即氣),火盛則傷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後賢專以火立論,而陰虛癥之真面目盡掩矣。仲景存陰、化陰、育陰、救陰之法俱廢,無人識矣,今特證之。

    【闡釋】陰虛之人,由于氣有餘,則火旺,故多水虧血衰,其所現病情,多與陽虛相反。陽虛之人,由于氣不足不能統血,血行郁滯緩慢,體溫常偏低。陰虛之人,水虧火旺,故體溫常偏高而多有各種發熱現象。臨癥凡見有所舉陰虛病情的,用藥即當益陰以抑陽。外雖現陰象,貌似陽虛,如鄭氏所舉的幾種情況,只要有陰虛的各種病情,仍當按陰虛施治。

    這兩節提出陽虛陰虛辨證綱要,以後第二卷、第三卷各有數十條問答,詳加論證,反復推明,最切實用。


如果你對醫理真傳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理真傳》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