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卷一 聞聲

類別︰子部 作者︰清•鄭欽安 書名︰醫理真傳

    細听呼與吸(呼出心肺,吸入肝腎),痰喘有無聲。

    呃逆分新久,微(微言也)厲(聲大也)判盈縮。

    抑郁多長氣,腹痛定呻吟。

    (言嚴)語虛實異,留神仔細評(陽明實癥(言嚴)語,乃熱甚神昏,熱極者,狂叫喜笑不休。少陰虛寒癥,言語錯亂若言嚴語,其實非言嚴語也,乃氣虛陽脫,神無所主也)。

    【闡釋】喻昌謂“聲者,氣之從喉舌宣于口者也。”關于五聲五音配五髒之說,固難全應,而聲息呼吸之關于喉、舌、鼻、齒、唇及氣管、肺髒,則很顯然。《難經》謂︰“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肝腎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聞呼吸聲息,可為察知五髒之助,自當細心听取。至于痰喘之有聲無聲,呃逆之新久輕重,聲音之大小,氣息之長短,以及呻吟言嚴語等,均屬聞診中的主要項目,故須仔細留神。石壽棠《醫原•聞聲須察陰陽論》以燥濕為綱,分辨各種聲音,而知其病之所在,頗為精審。其說謂︰“五音不外陰陽,陰陽不外燥濕。……燥邪干澀,聲多屬仄,或干噦,或咳聲不揚,或咳則牽痛,或干咳連聲,或太息氣短;化火則多言,甚則譫狂,其聲似破似啞,听之有干澀不利之象。濕邪重濁,聲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謂如從甕中作聲者然。或默默懶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聲,或水停心下汨汨有聲,或多噫氣;化火則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語,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濁不清之象,流露于呼吸之間。”又謂︰“實喘責在肺,虛喘責在腎。實喘者,胸滿聲粗,氣長而有餘;虛喘者,呼長吸短,息促而不足。實喘者,出氣不爽;虛喘者,入氣有音。實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飲遏肺,有客邪干肺,上焦氣壅,治宜疏利;虛喘為腎不納氣,孤陽無根,治宜固攝。虛實分途,陰陽異治,然則聞聲之道,顧不重哉!”可供辨證參考。


如果你對醫理真傳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理真傳》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