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分上、中、下,浮、沉、遲、數衡,有力與無力,虛、實自然明,大、小兼長、短,陰陽盛衰情,二十八脈象,堪為學者繩(脈之一途,千變萬化,總在這陰陽兩字上求之,其要不出浮、沉、遲、數,有力與無力耳。李士材之二十八脈,雖說繁冗,然逐步以言病,亦大費苦心,初學原不可少,此特明其要)。
【闡釋】脈學自《內經》、《難經》以後,歷代醫家多有論述,明李士材二十八脈最為流行,至清周學海著脈學四書,精詳條暢,可謂集脈學之大成。其說謂︰“總以浮、沉、遲、數、虛、實、長、短,八者為之提綱,得其綱則中有主宰,乃可應于無窮。故芤、革,浮也;牢、伏,沉也;代、遲也;促、數也;濡、弱、細、微,虛也;洪(促、牢、滑、動),實也;弦、緩,長也;動、結、滑、澀、緊、散,短也”。並說這些都是脈的位、數、形、勢,而其根源則在于陰陽、血氣、寒熱、虛實的病機。察脈即所以察病機,必須察脈準而後辨病始真。鄭氏切脈詩大體與周氏相近,而極簡明扼要,便于應用。並謂二十八脈雖繁冗,但初學原不可少,亦屬切當之論。較鄭氏稍後的蜀中名醫家唐宗海,除著《中西匯通五種》外,還著有《醫學一見能》一書,以示初學。其中對二十八脈的脈象與病機,有扼要的敘說,特轉錄以資參考。
浮脈,輕按即見,主表實,亦主里氣內虛。
沉脈,重按乃見,主里實,亦主里氣內虛。
遲脈,一息三至,主虛寒,亦主在髒之病。
數脈,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
虛脈,三部無力,主諸虛,亦主素稟不足。
實脈,三部有力,主諸實,亦主素稟有餘。
大脈,應指洪闊,主病進,亦主正氣內虛。
緩脈,應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氣有餘。
長脈,過于三指,主氣盛,亦主陽盛陰虛。
短脈,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
滑脈,往來流利,主血走,亦主痰飲為病。
澀脈,往來艱滯,主血虛,亦主瘀血凝積。
洪脈,涌沸有力,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緊脈,勁疾無定,主寒實,亦主身體疼痛。
細脈,窄小不粗,主冷氣,亦主血脈不足。
微脈,模糊不顯,主陽虛,亦主元氣敗絕。
芤脈,浮大中空,主亡血,亦主遺精小產。
弦脈,端直中勁,主木旺,亦主痰飲內痛。
革脈,浮極有力,主陰亡,亦主陽不入陰,
牢脈,沉極有力,主寒實,亦主內有積聚。
濡脈,浮細無力,主氣虛,亦主外受濕氣。
弱脈,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
動脈,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伏脈,沉潛著骨,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促脈,數中時止,主郁熱,亦主邪氣內陷。
結脈,遲中時止,主寒結,亦主氣血漸衰。
代脈,止有定候,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散脈,去來繚亂,主氣散,亦主產婦之凶。
浮沉分表里,遲數定寒熱,虛實分盛衰,大緩辨進退。長有餘而短不足,滑流利而澀艱難,寒、熱、緊、洪俱屬實,細、微、血氣總為虛。芤中空而血亡故道,弦中勁而木乘脾經。革則陽氣外越,牢則陰邪內固。濡氣虛,弱血虛,虛各有別;動氣搏,伏氣閉,氣總乖和。結陰促陽,辨遲與數;代亡散絕,有去無來。脈法多端,此為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