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津門、津管、遮食、總提、瓏管、出水道記

類別︰子部 作者︰清•王清任 書名︰醫林改錯

    咽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嗉,在獸名曰肚。在人名曰胃。古人畫胃圖,上口在胃上,名曰貫門;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門,言胃上下兩門,不知胃是三門。畫胃豎長,不知胃是橫長,不但橫長,在腹是平鋪臥長,上口賁門向脊,下底向腹;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脅向脊;幽門之左寸許,另有一門,名曰津門。津門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津管一物,最難查看,因上有總提遮蓋。總提俗名胰子,其體長于賁門之右、幽門之左,正蓋津門。總提下前連氣府,接小腸,後接提大腸,在胃上後連肝,肝連脊。此是膈膜以下,總提連貫胃、肝、大小腸之體質。飲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門流出,入津管,津管寸許,外分三權。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精汁濁者,由上權臥則入血府,隨血化血;其水液,由下權從肝之中間,穿過入脾。脾中間有一管,體相玲瓏,名曰瓏管,水液由瓏管分流兩邊,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魚網,俗名網油。水液由出水道滲出,沁入膀胱,化而為尿。出水道出水一段,體查最難。自嘉慶二年看髒腑時,出水道有滿水鈴鐺者,有無水鈴鐺者,于理不甚透徹,以後診病,查看久病壽終之人,臨時有多飲水者,有少飲水者,有不飲水者,故後其水仍然在腹。以此與前所看者參考,與出水道出水一節,雖然近理,仍不敢為定準。後以畜較之,遂喂遂殺之畜,網油滿水鈴鐺;三四日不喂之畜,殺之無水鈴鐺,則知出水道出水無疑。前言飲食入胃,食留干胃,精汁水液,自津門流出。津門即孔如箸大,能向外流精汁水液,稀粥豈不能流出?津門雖孔如箸大,其處胃體甚厚,四圍靠擠縮小,所以水能出而食不能出。況胃之內,津門之左一分遠,有一疙瘩,形如棗大,名曰遮食,乃擋食放水之物,待糟汁水液流盡,食方腐熟,漸入小腸,化而為糞。小腸何以化食為糞?小腸外有氣府,氣府抱小腸,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化食。此處與前氣府參看。化糞入大腸,自肛門出。此篇記精汁由胃出津門,生精生血;水液由瓏管出水道,入膀胱為尿;食由胃入小腸。元氣蒸化為糞之原委也。


如果你對醫林改錯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林改錯》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