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隔下逐瘀湯所治癥目

類別︰子部 作者︰清•王清任 書名︰醫林改錯

    隔下逐瘀湯所治之癥,開列于後︰

    積塊

    積聚一癥,不必論古人立五積、六聚、七癥、八瘕之名,亦不議駁其錯,駁之未免過煩。今請問在肚腸能結塊者是何物?若在胃結者,必食也;在腸給者,燥糞也。積塊日久,飲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腸胃之內,必在腸胃之外。腸胃之外,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有氣管,血有血管。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豎血管凝結,則成豎條;橫血管凝結,則成橫條;橫豎血管皆凝結,必接連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塊。既是血塊,當發燒。要知血府血瘀必發燒,血府,血之根本,瘀則殞命;肚府血瘀不發燒,肚腹,血之梢末,雖瘀不致傷生。無論積聚成塊,在左肋、右肋、臍左、臍右、臍上、臍下,或按之跳動,皆以此方治之,無不應手取效。病輕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總是病去藥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氣弱,不任克消,原方加黨參三、五錢皆可,不必拘泥。

    小兒痞塊

    小兒痞塊,肚大青筋,始終總是血瘀為患。此方與前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三方輪轉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

    痛不移處

    凡肚腹疼痛,總不移動,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極效。

    臥則腹墜

    病人夜臥腹中似有物,左臥向左邊墜,右臥向右邊墜,此是內有血瘀。以此方為主,有雜癥,兼以他藥。

    腎瀉

    五更天泄三、兩次,古人名曰腎泄,言是腎虛,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藥。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難事也。不知總提上有瘀血,臥則將津門擋嚴,水不能由津門出,由幽門入小腸,與糞合成一處,糞稀溏,故清晨瀉三、五次。用此方逐總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門無擋,水出瀉止,三、五付可全愈。

    久瀉

    瀉肚日久,百方不效,是總提瘀血過多,亦用此方。

    隔下逐瘀湯

    靈脂二錢炒 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桃仁三錢研泥

    丹皮二錢 赤芍二錢 烏藥二錢 元胡一錢

    甘草三錢 香附錢半 紅花三錢 枳殼錢半

    水煎服。

    【方歌】

    隔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

    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如果你對醫林改錯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林改錯》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