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瘧證門 瘧證門方

類別︰子部 作者︰清•喻昌 書名︰醫門法律

    白虎加桂枝湯方(《金匱》方有論)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蜀漆散方(《金匱》方有論)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牡蠣湯(《外台秘要》方 《金匱》有論) 治牡瘧。 牡蠣(四兩熬)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方(《金匱》有論)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湯(《金匱》有論)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三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鱉甲煎丸方(《金匱》有論) 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 石韋(三分去毛) 濃樸(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蟲(五分熬) 阿膠(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 (六分)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泥瀾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末煎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二分、大戟一分、 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為丸。

    桂枝黃芩湯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 人參 甘草(各四錢五分) 半夏(四錢) 石膏 知母(各五錢)桂枝(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昌按︰此方小柴胡湯合白虎加桂枝湯,于和法中兼解表熱,遵用仲景聖法,可喜可喜。

    人參柴胡引子(《事親》) 人參 柴胡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芍藥(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昌按︰此即小柴胡去半夏,加大黃,當歸、芍藥,大柴胡去半夏、枳實,加人參、當歸。于和法中略施攻里之法,深中肯綮。

    柴樸湯 柴胡 獨活 前胡 黃芩 蒼術 濃樸 陳皮 半夏曲 白茯苓 藿香(各一錢) 甘草(三分) 水二鐘,生姜五片,煎一鐘,發日五更服。氣弱加人參、白術。食不克化加神曲、麥芽、山楂。 昌按︰此方治瘧因起于暑濕,及食滯者宜之。

    加味香薷飲 香薷(二錢) 濃樸(制) 扁豆(炒) 白術(炒) 白芍藥(炒) 陳皮 白茯苓 黃芩(各一錢) 黃連(姜汁炒) 甘草(炙) 豬苓 澤瀉(各五分) 木瓜(七分) 上生姜煎服。口渴實者,加天花粉、葛根、知母。虛者,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 昌按︰此方暑邪入里,外無表證者宜之。

    祛瘧散 黃 (蜜炙一錢六分)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砂仁 草果 陳皮(去白) 五味子(各一錢) 甘草(七分) 烏梅(三枚去核) 水二鐘,生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鐘溫服。 昌按︰此方表里之邪已透,中氣虛弱者可用。

    二術柴葛湯 治諸瘧必用之劑。 白術 蒼術 柴胡 葛根 陳皮(各七分) 甘草(五分) 若一日一發,及午前發者,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各一錢。熱甚頭痛,加川芎,軟石膏各一錢。口渴,加石膏、知母、麥門冬各一錢。若間日、或三日發,午後或夜發者,邪在陰分,加川芎、當歸酒炒、芍藥、熟地黃酒炒、知母各一錢,酒黃、酒紅花各四分。提在陽分,可截之。若間一日,連發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人參、黃 、白茯苓各一錢以補氣,川芎、地黃、歸、芍以補血。若陽瘧多汗,用黃 、人參、白術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術、白術、黃芩、葛根以發之。若陰瘧多汗,用當歸、白芍、熟地、黃 、黃柏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術、川芎、紅花、升麻以發之。

    胃氣弱,飲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而食少者,加人參、酒芍藥、大麥芽各一錢。傷食痞悶,或有食積者,加神曲、麥芽、枳實各一錢,黃連五分。痰盛加姜半夏、南星、枳實炒各一錢,黃連、黃芩各六分。若用截之,加檳榔、常山、青皮、黃芩各一錢,烏梅肉三枚。日久虛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無,只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柴胡、黃芩、黃 、陳皮,以滋補氣血。

    柴苓湯(《活人》) 治瘧熱多寒少,口燥心煩少睡。(即小柴胡湯合五苓散。小柴胡湯見黃膽門。五苓散見三氣門。) 昌按︰活人柴苓湯,治瘧之要藥也。然不敢輒入正選,姑存備用者,則以五苓散利水,恐遇木火乘胃,大耗津液。大渴引水自救之證,反利其小水,而自犯其律也,用方者詳之。

    半夏散 治痰瘧發作有時,熱多寒少,頭痛額角,並胸前肌肉 動,食才入口即吐出,面色帶赤,宜服之。 半夏(泡七次為末姜汁和調作餅曬干) 藿香 羌活 芎 (各一分) 牽牛(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白湯調下。

    露姜飲 治脾胃痰瘧,發為寒熱。 生姜(四兩) 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二十四味斷瘧飲 治久瘧。 常山(酒炒) 草果 檳榔 知母(酒炒) 陳皮 青皮 川芎 枳殼 柴胡 黃芩荊芥 白芷 人參 紫甦 蒼術 白術 半夏 良姜 茯苓 桂枝 葛根 甘草 杏仁 烏梅(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發日早服。 昌按︰此方治久瘧母瘧,邪氣散漫,表里俱亂。廣其法以求之,然仍不離小柴胡湯為主,亦可喜也。

    治瘧,因勞役憂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補中益氣湯。(方見虛勞門)

    小柴胡湯加常山,截瘧神效。(方見黃膽門)

    婦人久瘧,用小柴胡,合四物湯服之。(小柴胡湯見黃膽門,四物湯見婦人門。)

    小兒瘧疾,有痞塊,生地、芍藥各一錢、陳皮、川芎、炒黃芩、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加姜煎,調醋炙鱉甲末效。

    《正傳》有二男子,皆年四五十,各得 瘧三年。俱發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晝發,發于巳而退于申。一人夜發,發于亥而退于寅。晝發者,乃陰中之陽,病宜補氣解表,與小柴胡倍柴胡、人參,加白術、川芎、葛根、陳皮、青皮、蒼術。夜發者,為陰中之陰,病宜補血疏肝,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青皮,各與十帖,加姜棗煎,于未發前二時,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

    丹溪治一人,因勞役發嗽得 瘧,又服發散藥,變為發熱,舌短,語言不正,痰吼有聲,脈洪實似滑。先用獨參湯,加竹瀝二蛤殼,一服後,吐膠痰,舌本正,後用黃 人參湯,半月愈。

    一婦病瘧,三日一發,食少,經不行已三月,脈無,時寒,議作虛寒治。疑誤,再診見其梳洗言動如常,知果誤也。

    經不行,非無血,為痰所凝。脈無,非血氣衰,乃積痰生熱,結伏其脈而不見耳。當作實熱治,與三化丸。旬日後,食進脈出,帶微弦,謂胃氣既全,雖不藥,瘧當自愈而經行也,令淡滋味,果應。

    一婦 瘧月余,間日發于申酉,頭與身痛,寒多喜極熱辣湯,脈伏面慘晦,作實熱治之,以十棗湯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飯半月,大汗愈。

    一婦人痢,因哭子變瘧,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吐,脈微數,疲甚。無邪可治,陰虛陽散,命在旦夕,遂用參術二兩、白芍一兩、黃 半兩、炙甘草二錢,作四大劑,服之而愈。


如果你對醫門法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門法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