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甲乙》之誤

類別︰子部 作者︰清•尤怡 書名︰醫學讀書記

    《素問》曰︰陰氣盛于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又曰︰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黃帝問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昏不知人二語之辭。所謂陰氣者,下氣也。下氣而盛于上,則下反無氣矣;無氣則不化,故腹脹滿也。所謂下氣者,即陰氣也。陽氣上盛,則陰氣上奔,陰從陽之義也。邪氣亦即陰氣,以其失正而上奔,即為邪氣。邪氣亦即陰氣,以其失正而上奔,即為邪氣。邪氣既逆,陽氣乃亂。氣治則明,亂則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經》削“陽氣盛于上”五字,而增“腹滿”二字于“下虛則腹脹滿”之下,“則下氣重上”之上。林氏雲︰當從《甲乙》,謂未有陰氣盛于上,而又陽氣盛于上者。二公並未體認分答語辭,故其言如此,殆所謂習而弗察者耶!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己。按“搏堅而長”者,太過之脈。心象火,而脈縈舌;心火有余,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軟而散”者,不足之脈。心者生之本,神之處;心不足則精神為消,如卑 、遺亡、恐懼之類是也。“環自己”者,言經氣以次相傳,如環一周,復至其本位,而氣自復,病自已也。診要經終論雲︰刺中心者,環死。

    義與此同。“環自已”者,經盡氣復則生;“環死”者,經盡氣絕則死也。《甲乙經》“環”作“渴”,非。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甲乙經》“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非。蓋“上而不下”者,上盛而下虛,下虛則下無氣,故腰足冷;“下而不上”者,有降而無升,不升則上不榮,故頭項痛也。經文前二段是有余之病,故受病處脈自著;後二段是不足之病,故當病之處脈反衰。按之至骨而脈氣少,為腰脊痛而身有痹者,亦不足之診也。經文虛實互舉,深切診要,自當從古。


如果你對醫學讀書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學讀書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