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黃帝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勝者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之類是也),寒氣勝者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尸之類是也),濕氣勝者為著痹(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之類是也。凡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河間所謂氣之道路著而麻者得矣。或痛著一處,始終不移者是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凡風寒濕所為行痹、痛痹、著痹之病,冬遇此者為骨痹,春遇此者為筋痹,夏遇此者為脈痹,長夏遇此者為肌痹,秋遇此者為皮痹,皆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命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別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也)。帝曰︰內舍五髒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髒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凡痹之客五髒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治見飧泄門)。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治見淋門)。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王注雲︰淫氣謂氣之妄行者,各隨髒之所主而入為痹也)。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髒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髒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見痹論篇)
冬感風寒濕者,為骨痹。久不已,則內入于腎,病腎脹,足攣,尻以代踵,身蜷,脊以代頭。取太溪、委中。
春感風寒濕者,為筋痹。久而不已,則內入于肝,病臥則驚,多飲,數小便。取太沖、陽陵泉。
夏感風寒濕者,為脈痹。久而不已,則內入于心,病心下滿,暴喘嗌干,善噫恐懼。取大陵、小海。
長夏感風寒濕者,為肉痹。久而不已,則內入于脾,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取太白、三里。
秋感風寒濕者,為皮痹。久而不已,則內入于肺,病煩滿喘嘔。取太淵、合谷。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疾,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治見痛痹)。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治見著痹)。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治見痛風條酒漬巾熨)。其熱多,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乘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為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而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帝曰︰善。(俱痹論)
﹝河﹞升麻湯 治熱痹,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縱,皮色變,諸風皆治。
升麻(三兩) 茯神(去皮) 人參 防風 犀角(鎊) 羚羊角(鎊) 羌活(各一兩) 官桂(半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二盞,生姜二塊,碎,竹瀝少許,同煎至一盞,溫服,不計時候。
﹝《素》﹞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四時刺逆從論)。肺脈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心脈微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全文見診)
﹝《靈》﹞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高下者,各視其部。(五變論)
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五色篇)。浮絡多青則痛,黑則痹(全文見皮)。絡脈暴黑者,留久痹也。(全文見陰陽)
﹝《素》﹞脈澀曰痹。(平人氣象論)
行痹(即走注疼痛)
﹝仲﹞諸肢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兀兀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麻黃 芍藥 黃 (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去烏頭)
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再煎,服七合,不時盡服之。
﹝河﹞防風湯 治行痹走注無定。
防風 甘草 當歸 赤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炒熟) 桂(以上各一兩) 黃芩 秦艽 葛根(各三錢) 升麻(去節,半兩)
上為末。服五錢,水酒各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本》﹞治濕傷腎,腎不養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肌肉疼痛,漸入左指中,薏苡仁散。
薏苡仁(一兩) 當歸 小川芎 干姜 茵芋 甘草 官桂 川烏 防風 人參 羌活 白術 麻黃 獨活(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臨臥酒調下,日三服。
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游走無定,狀如蟲嚙,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疼痛,麝香丸。
川烏(大八角者,三個,用生) 全蠍(二十一個,生用) 黑豆(二十一個,生用) 地龍(半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半字同研勻,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凡得歷節及不測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州日,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嚙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歷節病也,三服愈(歙,尸葉切)。
﹝丹﹞龍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疼痛。
草烏 蒼術 白芷(各一兩)
上研為末,水拌發熱過,再入乳香二錢,當歸、牛膝各半兩,酒糊丸,如彈子大。酒化下。
﹝無﹞附子八物湯 治歷節風,四肢疼痛,如錘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 芍藥 茯苓 半夏 桂心(各三兩) 白術(四兩) 人參(三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丹﹞痛風走注疼痛。
黃柏(酒炒) 蒼術(酒炒,各二錢)
上作一服,煎就,調酒威靈仙末、羚羊角灰,臣蒼術,佐芥子,使用姜一片,入藥末一錢,擂碎,以前藥再溫服。
﹝東)和血散痛湯 治兩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後又腫,骨頭里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發時多則五日,少則三日,晝輕夜重,痛時覺熱,行則痛輕,腫卻重。解雲,先血後氣,乃先痛後腫,形傷氣也。
羌活身 升麻 麻黃(去節,各錢半) 桃仁(十個) 柴胡(二錢) 紅花(一分) 歸身(一分) 防風(一錢) 甘草(炙,二分) 獨活(五分) 豬苓(五分) 黃柏(一錢) 防己(六分) 知母(酒,一錢) 黃連(酒)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一大盞,煎至一半,去渣,空心熱服。
﹝羅﹞真定府張大,素好嗜酒,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髕亦然,心下痞滿,身體沉重,不欲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黃,精神減少。至六月間,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難經》雲︰俞主體重節痛。俞者,脾之所主,四肢屬脾。蓋其人素飲酒,加之時助,濕氣大勝,流于四肢,故為腫痛。《內經》雲︰諸濕腫滿,皆屬脾土。仲景雲︰濕流關節,肢體煩痛,此之謂也。宜以大羌活湯主之。《內經》雲︰濕淫于內,治以苦溫,以苦發之,以淡滲之。又雲︰風勝濕。羌活、獨活苦溫,透關節而勝濕,故以為君。升麻苦平,威靈仙、蒼術、防風苦辛溫發之者也,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辛溫以散之。甘草甘溫益氣,澤瀉咸平,茯苓甘平,導濕而利小便,以淡滲之。使氣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濕也。
羌活 升麻(各一錢) 獨活(七分) 蒼術 防風 甘草 威靈仙 茯苓 當歸 澤瀉(各半兩)
上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食前一服,食後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本》﹞麻黃湯 治歷節。
麻黃(一兩) 羌活(一兩) 黃芩(三分) 細辛 黃 (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接續三四日。有汗慎風。
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其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散。
牛蒡子 新豆豉(炒) 羌活(各三兩) 生地(二兩半) 黃 (一兩半)
上為細末。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此病胸膈生痰,久則赤腫,附著肢節,久久不退,遂成癘風。此孫真人預戒也,宜早治之。
﹝河﹞大豆 散 治周痹注五髒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澤皮毛,補腎。
用大豆 一升,炒香熟,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本草雲︰大豆消瘀血,破婦人惡血,治熱痹筋攣膝痛。古人多用酒沃豆 取汗,蓋表藥也)
﹝無﹞控涎丹 凡人忽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投藥帖,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思昏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口流唾涎,手腳重,腿冷,痹氣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用是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如桐子大。曬干,臨臥,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氣實,加丸數不妨,其效如神。
﹝《千》﹞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干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豉(一升)
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服。
﹝《本》﹞茵芋丸 治歷節腫滿疼痛。
茵芋 朱砂 薏苡仁(各一兩) 牽牛(一兩半) 郁李仁(半兩)
上細末,煉蜜杵丸,如桐子大,輕粉滾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或二十丸,五更溫水下,到晚未利,可二三服,快利為度,白粥將息。
﹝子和﹞治一稅官,風寒濕痹,腰腳沉重浮腫,夜則痛甚,兩足惡寒,經五六月間,猶綿脛,靴足膝,皮膚少有跣露,則冷風襲之,流入經絡,其病轉劇,走注上下,往來無定,其痛極處,便攣急而腫起,肉色不變,腠理如蟲行。每遇風冷,病必轉增,飲食減,肌體瘦乏,須人扶,稍能行立。所服者,烏、附、姜、桂種種燥熱。燔針著灸,莫知其數,前後三年不愈。一日予脈之,其兩手皆沉滑有力,先以導水丸、通經散各一服,是夜瀉三十余行,痛減半,漸服赤茯苓湯、川芎湯、防風湯,此三方在《宣明論》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錢 然汗出。余又作玲瓏灶法燻蒸,血熱必增劇,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發汗者,世罕知之。故予嘗曰︰吐法兼汗,良以此夫。
﹝《千》﹞治游風,行走無定,或如盤大,或加甌,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腳,悉主之。
海藻 茯苓 防風 獨活 附子 白術(各三兩) 大黃(五兩) 鬼箭羽 當歸(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二斗,漬五日,初服二合,漸加,以知為度。
﹝丹﹞控涎散 治身及脅走痛,痰挾死血。加桃仁泥丸,治走注疼痛。
威靈仙(一錢) 川芎(七錢) 梔子(炒,一錢) 當歸(一錢) 肉桂(一分) 蒼術(一錢) 桃仁(七個)甘草(五分)
上用生姜五片,水二盞,煎半干,入童便半盞,竹瀝半盞,沸熱服。忌肉面雞。
定痛方 治一切風濕痹痛。
乳香 沒藥 地龍(去土) 木鱉(去皮) 金星石 五靈脂
上等分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酒下。
﹝《外》﹞治歷節諸風,百節酸疼不可忍。用松脂三十斤,煉四、五十遍,以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每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數日。食面粥為佳,慎勿食血腥生冷 物果子。百日瘥。
松節酒 治歷節風,四肢疼痛。
松節二十斤,酒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服。(丹溪雲︰松屬金,能滲血中之濕)
﹝《千》﹞松葉酒 治歷節。
松葉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服五六度。
寒走注疼痛治法及熱走注疼痛治法,並見表寒表熱條。
﹝垣﹞︰身體沉重,走注疼痛,濕熱相搏,而風熱郁不得伸,附著于有形也,宜蒼術、黃柏之類。
﹝李絳﹞《兵部手集》方。治臂脛痛,不計深淺皆效。用虎脛骨二大兩,粗舂熬黃,羚羊角一大兩,屑,新芍藥二大兩,細切。三物以無灰酒浸之,春夏七日,秋冬倍日,每旦空腹飲一杯。冬月速要服,即以銀器物盛,火爐中暖養之,三兩日即可服也。
﹝《經》﹞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具,涂酥炙黃,槌碎,絹袋盛,用清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二合,日三服。
﹝《聖》﹞治歷節風,百節疼痛,不可忍。用虎頭骨一具,涂酥炙黃,槌碎,絹袋盛,用清酒二斗,浸五宿,隨性多少,緩飲之妙。
﹝《靈》﹞黃帝問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岐伯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它痹發,發則如是。此內則不在髒,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周痹當作眾痹,夫周痹邪在分肉血脈,今雲邪獨居分肉之間而命曰周痹者,是眾痹之誤為周痹也明矣。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者,所謂更止更居也。痛解則厥,厥則它痹發者,所謂更發更起也。自黃帝曰善,此痛安生,至此一百十四字,原誤在後刺其下以脫之上,今移于此)。黃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善。願聞周痹如何?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堅,轉引而行之。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周痹篇。大絡血結不通為實,脈陷空為虛。“過”字一作“遏”,下同)
按︰繆刺論雲︰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之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 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
詳此亦刺眾痹于所痛之法,當與前眾痹法相參用之。
刺五髒六腑痹法,見諸痹條。
﹝《千》﹞治歷節,但于痛處,灸三七壯,佳。
﹝《怪》﹞白虎歷節風痛︰兩踝尖(在內外兩踝尖灸之)。渾身疼痛,往來上下無常︰陽輔。如足跟不得履地︰風池。如膝蓋腫起︰曲池(一寸半),陽陵泉(一寸半)。
﹝《心》﹞婦人四旬,因小產成病,百節痛,無常處,臥床不起,八字(五分),環跳(四寸半),五樞(三寸半),曲池、液門(各寸半),絕骨(二寸半)。如脊背痛者,人中、大椎節下(各五分),委中(七分見血立效)。
﹝無﹞附骨疽,與白虎飛尸歷節皆相類。歷節痛則走注不定,白虎飛尸痛淺按之則便止,附骨疽痛深按之亦無益。又一說,白虎飛尸亦能作膿,著骨而生,及其腐漬,碎骨出盡,方愈。如是則附骨與白虎飛尸同是一病,但淺深不同耳。
﹝仲﹞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則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痛痹(即痛風)
﹝丹﹞痛風論 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則行遲而不及,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內傷于七情,外傷于六氣,則氣血之運或遲或速,而疾作矣。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涉于冷水,或立濕地,或扇風取涼,或坐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治法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數種,治法各異,謹書一二,以證予言。一治東陽傅丈腿痛,一治朱宅閫內痛攣,一治鄰鮑子痢後風,皆數十帖半年安(詳見後丹溪先治內熱條)。或問︰比見鄰人,用草藥研酒飲之,不過數帖,亦有安者,如子之言,類皆經久取效,無乃太緩乎?予曰︰此劫病草藥,石上采絲為之君,過山龍等佐之,皆性熱而燥者,不能養陰,卻能燥濕。病之淺者,濕疾得燥則開,熱血得熱則行,亦可取效。彼病深而血少者,愈劫愈虛,愈劫愈深,若朱之病是也。子以我為迂緩乎!(朱之病,即朱閫攣痛醫十月不應,而丹溪起之也)
潛行散 治痛風。黃柏一味,酒浸焙干,為末。生姜汁和酒調服,必兼四物等湯相間服之妙。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補血藥;如痛甚以姜汁熱辣服之。
黃柏(炒) 蒼術(炒制,去皮)
上為粗末。生姜研入,湯煎沸,調服。此二物皆有雄壯之氣,如表實氣實者,少酒佐之。一法,二妙為君,加甘草、羌活各二錢,陳皮、芍藥各一錢,酒炒威靈仙半錢,為末服之佳。
一男子,家貧多勞,秋涼忽渾身發熱,兩臂膊及腕,兩足及胯,皆疼痛如鍛,晝輕夜劇。醫與風藥則愈痛,與血藥則不效,惟待斃而已。予脈之,兩手俱澀而數,右甚于左。問其飲食,則如平時。形瘦則如削盡,蓋大痛而瘦,非病也。用蒼術一錢半,酒黃柏一錢半,生附一片,生甘草三分,麻黃五分,研桃仁九個,作一帖煎,入姜汁些少令辣,熱服。至四帖後,去附子,加牛膝一錢。至八帖後,來告急雲︰氣上喘促不得睡,痛似微減。此時昏黑不能前去診視,予意其血虛,因服麻黃過劑,陽虛被發動而上奔,當與補血鎮墜帶味酸之藥以收之。遂以四物湯加川芎、芍藥、人參二錢,五味子十二粒,作一帖。與二帖服之,喘促隨定,是夜遂安。三日脈之,數減大半,澀脈如舊。問其痛,則曰不減,然呻吟之聲卻無。察其起居,則疲弱無力,病患卻自謂不弱。遂以四物湯加牛膝、白術、人參、桃仁、陳皮、甘草、檳榔,入姜三片煎服。如此藥與五十帖而安。一月後,因負重擔,痛復作,飲食亦少,再與此藥,每帖加黃 三分,又二十帖方全愈。東陽傅丈,年逾六十,性急作勞,患兩腿痛,動作則痛甚。予視之曰︰此兼虛證,當補血虛,病自安。遂與四物湯加桃仁、陳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潛行散,熱飲,三四十帖而安。
何縣長,年四十余,形瘦性急,因作勞背疼,臂痛,骨節疼,足心發熱,可與四物湯。
帶熱,下大補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食前服。
婦人腳疼,腳怕冷,夜劇日輕。
生地 白芍 歸尾(各五錢) 黃柏(炒) 黃芩 白術 陳皮(各三錢) 牛膝(二錢) 蒼術(三錢)甘草梢(一錢)
上分六帖,煎服。食前熱飲之。
鄰人鮑子,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澀藥取效。後患痛風,號叫撼鄰里。予視之曰︰此惡血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為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經久不治,恐成枯細。遂與四物湯、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甘草,煎生姜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帖。又與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痢後風,系血入腑腑,下未盡,復還經絡,不得行故也。松明節一兩,以乳香一錢,炒焦存性,蒼術一兩,紫葳一兩半,甘草半兩,黃柏一兩,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俱為末。每服三錢,生姜同杵細,水蕩起二三沸服。
朱宅閫內,年三十,食味甚濃,性亦躁急,患痛風攣縮數月,醫不應。予視之曰︰此挾痰與氣癥,當和血疏痰導氣,病自安。遂以潛行散,入生甘草、牛膝、枳殼、通草、陳皮、桃仁、姜汁煎飲半年而安。
陸郎左腿HT 骨舊痛,小便赤少,此積憂痰涎所為。
白術 枳殼 赤芍(一錢) 條芩 連翹 通草 甘草梢(三分)
六安人腳HT 骨痛。
蒼術 白術 陳皮 芍藥(三分) 木通(二錢) 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下大補丸四十粒。
上丹溪治痛風法,主于血熱、血虛、血污,或挾痰,皆不離四物、潛行、黃柏、牛膝、生甘草、桃仁、陳皮、蒼術、生姜汁,而隨癥加減,發前人之所未發,醫世俗之所不醫,其有功于世也大矣。
﹝《本》﹞王檢正患鼻額間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數年。忽一日,連口唇頰車發際皆痛,不開口,雖言語飲食,亦妨,在額與頰上常如糊,手觸之則痛。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癥。或者以排風、小續命、透髓丹之類與之,皆不效。制此
犀角升麻湯贈之,數日而愈。
犀角(一兩一錢) 升麻 防風 羌活(各三兩) 川芎 白附 白芷 黃芩(各半兩) 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通口食後服,臨臥一服,日三四服。足陽明,胃也。經雲︰腸胃為市。又雲︰陽明多血多氣。
胃之中,腥羶五味,無所不納,如市廛無所不有也。六經之中,血氣俱多,腐熟飲食,故飲食之毒,聚于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陽明經絡環唇挾舌,起于鼻合中,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王公所患,皆一經絡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藥皆滌除風熱,升麻、黃芩,專入胃經,稍通者自能曉。
﹝海﹞四物蒼術各半湯 治肢腫,不能舉動。四物湯、蒼術各半兩,同煎服效(與活血丹相表里)。
活血丹 與四物蒼術各半湯相表里,治遍身骨節疼痛如神。
熟地黃(三兩) 當歸 白術 白芍 續斷 人參(各一兩)
上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東垣﹞蒼術復煎散 治寒濕相合,腦戶痛,惡寒,項筋脊強,肩背胛卵痛,膝臏痛,無力行步,能食,身沉重,其脈沉緩洪上急。
蒼術(四兩,水二碗煎至二大盞,去渣,入下藥) 羌活(一錢) 升麻 柴胡 本 澤瀉 白術(各五分) 黃柏(三分) 紅花(少許)
上為粗末。用蒼術湯二盞,煎至一大盞,去渣溫服,空心,微汗為效。忌酒面。
緩筋湯 治目如火腫痛,兩足及伏兔骨筋痛,膝少力,身重腰痛,夜惡寒痰嗽,項頸筋骨皆急痛,目多眵淚,食不下。
羌活(二錢) 獨活(二錢) 本(三分) 麻黃(三分) 甦木(一分) 升麻(三分) 甘草(炙,二分) 草蔻(三分) 生地 黃芩 黃柏(各三分) 蒼術(五分) 歸身(三分) 柴胡(三分) 熟地(二分) 生甘草根(二分)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食遠。
﹝仲﹞桂枝芍藥知母湯
﹝河間﹞防風湯。(以上二方治痛風神妙,並見行痹表條)
﹝世﹞治痛風。
草烏(四兩,去尖) 木鱉子(三兩,去殼) 自然銅(一兩, ) 香白芷(三兩) 沒藥(二兩,另研)南星(二兩) 威靈仙(二兩) 地龍(三兩)
糊為丸。每服十五粒。
﹝羅﹞活血應痛丸 治風濕客于腎經,血脈凝滯,腰背腫疼,不能轉側,皮膚不仁,遍身麻木,上攻頭目虛腫,耳內常鳴,下注腳膝重痛少力,行履艱難,項背拘急,不得舒暢。常服和血脈,壯筋骨,使氣脈宣通。
狗脊(去毛,六兩) 蒼術(泔浸一宿,十兩) 香附(炒,十二兩) 陳皮(九兩) 沒藥(一兩二錢)草烏(二兩半,炮) 威靈仙(三兩)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或熱湯送下,不拘時候。久服。忌桃李雀鴿諸血物。
﹝丹﹞八珍湯 治一切痛風,腳氣頭風。
乳香 沒藥 代赭石 穿山甲(生用,三錢) 川烏(不去皮尖,生用,一兩) 草烏(不去皮尖,生用,五錢) 羌活(半兩) 全蠍(二十一個,用頭尾全者)
上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一丸。
﹝羅﹞烏靈丸 治久患風寒,麻木痛,行步艱難。
五靈脂(二兩) 川烏(一兩,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忌一切冷物。
史丞相遇仙方 治諸般痛風,手足艱難,筋骨疼痛,口眼 斜,言語謇澀。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炮,去皮臍) 當歸(酒浸,焙) 川芎 羌活 肉蓯蓉(酒浸,炮) 杜仲(去皮,炒去絲,姜汁制) 黃 白蒺藜(炒,去刺) 白術 人參 川牛膝(酒浸,焙去蘆) 防風 天麻(去苗) 白茯苓 萆 狗脊(炒,去毛) 續斷 獨活 肉桂(去粗皮) 赤芍(各一兩) 虎脛骨 (二兩半,酥炙)
上二十二味,切細,以生絹袋盛之,用無灰酒浸,密封瓶口,春三日,夏二日,秋七日,冬十日,取出曬,焙干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用浸藥酒一盞,送下五十丸,空心服。
忌生冷油膩豆腐面食發風之物。
﹝世﹞五加皮酒 治風濕遍身疼痛,俗名痛風,或腫或癱,或腳氣不能步履者。
用五加皮,不拘多少,入白曲內,同釀白酒飲之,或入在曲內,造好酒尤妙。
﹝丹﹞治環跳痛不已,防生附骨癰方。以蒼術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黃芩;體虛者,加杜仲、牛膝,以甘草為使,大料煎入酒。深者恐術、柏、桂枝十數帖發不動,以少麻黃一二帖又不動者,恐癰將成。撅地成坑,以火 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上,以被席圍抱下體,使熱蒸腠理間,血氣暢而愈。
時行熱毒,攻手足大痛欲死,作地坑,深三尺,可容則止。卻燒令熱,以酒沃之,乘熱著履,坐其上,包裹勿泄氣,立安。若手痛者,暖酒浸之。(《傷寒類要》)
﹝《衍》﹞用三升醇酒,拌蠶屎五升,甑蒸熱,于暖室中鋪于油單上,令患風冷氣閉及近感癰風人,就所患一邊臥著溫熱處,濃蓋覆,汗出為度。若虛人,須在左右防大熱昏冒,仍令頭面壅覆。未全愈,間再作。
﹝《外》﹞治風痛腫,白虎病。以三年釅醋五升,熱煎三四沸,切蔥白二三升,煮一沸濾出。布帛熱裹,當病上熨之,瘥為度。
﹝《靈》﹞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 中,蓋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干之,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其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內,音納。壽夭剛柔篇)
﹝羅﹞拈痛散 治肢節疼痛,熨烙藥。
羌活 獨活 細辛 肉桂 防風 白術 良姜 麻黃(不去節) 天麻(去苗) 川烏(生,去皮) 吳茱萸 乳香(研) 小椒(去目) 全蠍(生) 當歸(各一兩) 川姜(五錢) 葛根(一兩)
上為粗末。入乳香研勻,每抄藥一十錢,甚者十五錢,同細鹽一升,炒令極熱,絹袋盛熨烙痛處,不拘早晚頻用,藥冷再炒一次,用畢甚妙。
﹝仲﹞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用紅藍花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頃之,再服。
﹝《濟》﹞虛骨丸 治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愈痛。
乳香 沒藥(各另研) 赤芍 熟地 虎脛骨(酥炙黃) 當歸(各一兩) 血竭(五錢)
上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末在內,以麻線纏定,勿令透氣,好酒六升煮,酒盡取木瓜,去皮研和泥,更入熟蜜少許,杵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溫酒下。
﹝羅﹞木瓜虎骨丸 治風寒濕合而成痹,腳重不仁,疼痛少力,足下癮痛,不能踏地,腳膝筋拳,不能屈伸,及項背拘急,手足無力,耳內蟬鳴,頭眩目運諸證。腳氣行步艱難,並皆治之。
木瓜 麒麟竭(研) 虎脛骨(酒炙) 木香 自然銅(醋淬七次) 楓香脂 龜板(醋炙)骨碎補(去毛) 甜瓜子 桂皮 當歸 沒藥(各一兩) 乳香(研,半兩) 地龍(去土) 安息香(重湯酒煮入藥,各二兩)
上件十五味,除沒藥外,為細末,拌勻,酒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煎木瓜湯送下亦得;漸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服。
﹝《濟》﹞麒麟竭散 治寒濕傳于經絡,疼痛不可忍。
血竭 南乳香 沒藥 白芍 當歸(各六錢) 水蛭(杵碎,炒令煙盡) 麝香(各三錢) 虎脛骨(酥炙黃,五錢)
上八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食前溫酒下。
﹝丹﹞趁痛散
乳香 沒藥 桃仁 紅花 當歸 地龍 五靈脂 牛膝(酒浸) 羌活(酒浸) 香附(便浸) 生甘草
如痰熱,加酒芩、酒柏。
痛風大法,蒼術、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酒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薄桂,治痛風。無味而薄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術等至痛處。
上中下痛風方。
南星(二兩) 台芎(一兩) 白芷(五錢) 桃仁(五錢) 桂枝(三錢,橫行手臂) 漢防己(半兩,下行)龍膽草(半兩,下行) 蒼術(米泔浸一宿二兩) 黃柏(二兩,酒炒) 紅花(一錢半,酒洗) 神曲(一兩,炒) 羌活(三錢,通身走骨節) 威靈仙(二錢,去蘆,上下行)
上為末,面糊丸。食前服一百丸。
﹝世﹞茯苓丸治臂痛如神(方見補遺)。控涎丹治肩背臂痛如神(方見行痹)。
控涎丹加去油木鱉子一兩,桂五錢,治臂痛,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妙。
﹝丹﹞治臂痛。
半夏(一錢) 陳皮(半錢) 茯苓(五分) 蒼術(二錢) 威靈仙(三分) 酒芩(一錢) 白術(一錢) 南星(一錢) 香附(一錢) 甘草(少許)
﹝世﹞治臂痛。
紅花(炒) 神曲(炒黃)俱為末。調服之。
姜黃散 治臂痛,非風非痰。
姜黃(四兩) 甘草 羌活(各一兩) 白術(二兩)
腰以下痛者,加海桐皮、當歸、芍藥。
﹝垣﹞︰臂痛有六道經絡,究其痛在何經絡之間,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血氣通則愈矣。若表上諸疼痛,便下之則不可,當詳細辨之。
上東垣雲︰臂痛有六道經絡,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者,蓋以兩手伸直,其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之。而其臂 之前廉痛者,屬陽明經,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後廉痛者,屬太陽經,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廉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廉痛者,屬太陰,以升麻、白芷、蔥白行之。內後廉痛者,屬少陰,以細辛、獨活行之。並用針灸法,視其何經而取之也。
足痛,新病以痛風法治之,久病非腳氣,以鶴膝風治之,各自有門。痛風多屬血虛,然後寒熱得以侵之。(治法並見血熱血虛條)
﹝丹﹞張子元氣血虛有痰,小便白濁,陰火間起,痛風時作。
人參(一兩) 白術(二兩) 熟地(二兩) 川黃柏(炒,各二兩) 山藥 海石(好者,一兩,炒) 鎖陽 干姜(煨,半兩) 南星(一兩) 敗龜板(二兩,炙)
上粥為丸,如梧子大。淡鹽湯下。
痛風,有痰帶熱,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神芎丸下之,後以趁痛散調血。如痰熱,趁痛散加酒芩、酒柏。治痛風方糯米(一盞) 黃躑躅根(一把) 黑豆(半盞)
上件用酒水各一碗,煎半干,徐徐服之。大吐大瀉,一服住,便能行動。
﹝子和﹞一男子六十余,病腰尻脊胯皆痛,數歲不愈,晝靜夜躁,大痛往來,屢求自盡,天旦則定,夕則痛作,必令人手槌擊,至五更雞鳴則漸減,向曙則痛止。戴人診其脈,兩手皆沉滑堅勁有力,如張弓弦。謂之曰︰病雖瘦,難任。然腰尻脊胯皆痛者,必大便堅燥。其左右曰︰有五七日,或八九日,見燥屎一兩塊,如彈丸,結硬不可言,渾身燥癢,皮膚皺揭枯澀如麩片。戴人既得病之虛實,陰用大承氣,以姜棗前之,加牽牛頭末二錢,不敢言是瀉劑。蓋病者聞暖則悅,聞寒則懼,說補則從,說瀉則逆,此弊非一日也,而況一齊眾楚。于是藥煎成,使稍熱咽之,從少至多,累至三日,天且晚,髒腑下泄四五行,約半盆,以燈視之,皆燥屎硬塊,及瘀血雜髒腑,穢不可近,須臾痛減九分,昏睡,鼻息調如常人。睡至明日,始覺饑而索粥,溫涼與之,又困睡一二日,其痛盡去。次令飲食調養,日服導飲丸、甘露散滑利便溺之藥,四十余日及復。常仲明之妻,每遇冬寒兩手熱痛。戴人曰︰四肢諸陽之本也,當時散越而不痛,及乎秋冬收斂則痛。以三花神 丸大下之,熱遂去。
運氣 痹有二︰
一曰濕。經雲︰太陰司天,濕淫所勝,病 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治以苦熱是也。
二曰燥。經曰︰陽明所至,為尻陰股膝髀 足痛。又雲︰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甚則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是也。
﹝《內經》﹞刺灸諸痛法,先明經脈,次別淺深。蓋經脈者,為手足十二經脈也。
手前廉痛,屬陰明。經雲︰手陽明脈所生,病者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後廉痛屬太陽。經雲︰手太陽脈是動,則病肩似拔, 似折。所生病者,肩 肘臂外後廉痛。外廉痛,取少陽。經雲︰手少陽脈所生病者,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雲︰邪客手少陽之絡,令人臂外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內廉痛,取厥陰。經雲︰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經雲︰足陽明脈所生病者,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後廉痛,屬太陽。經雲︰足太陽脈是動,則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謂踝厥,所生病者,項背腰尻 腳背痛,小指不用。外廉痛,屬少陽。經雲︰足少陽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雲︰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又雲︰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留于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內廉痛,屬太陰。經雲︰足太陰脈所生病者,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內後廉痛,屬少陰。經雲︰足少陰脈所生病者,脊股內後廉痛,足下熱而痛。內前廉痛,屬厥陰。經雲︰足厥陰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此十二經手足脈痛,皆視虛實寒熱陷下,而施補瀉疾留灸之法也。(以上全文,並見針灸門十二經條。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也)淺深者,謂皮脈內筋骨之淺深也。病在皮,調之皮,蓋取血絡也。病在脈,調之脈,即取前手足十二經之血脈也。病在肉,調之分肉。《內經》雲︰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為熱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筋,調之筋。經雲︰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在骨,調之骨。經雲︰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骨,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又雲︰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取之涌泉、昆侖。有血者,盡取之。又雲︰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陽之經補之(一作三陰)。
此皮脈肉筋骨之淺深,隨其處取之也。
又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痛痹久,而入髒腑為病,刺法見諸痹條。
﹝《玉》﹞渾身疼痛,但于痛處針,不拘經穴,須避筋骨,穴名天應穴。
﹝《撮》﹞臂膊疼痛︰肩 手三里 外關
﹝《摘》﹞臂膊疼痛,並麻痹︰肩 肩井 曲池
﹝《集》﹞臂膊麻痹疼痛︰肩 曲池 手上廉 合谷 不應再取︰肩井 列缺
﹝《玉》﹞臂痛連腕︰液門(沿皮向後透陽池瀉) 中渚(沿皮透腕骨瀉)
﹝《撮》﹞臂內廉痛︰經渠(一分,忌灸) 靈道(一分,臥針,向前三分) 少海(五分)
﹝東﹞臂酸攣︰肘 竅陰 尺澤 前谷 後溪
﹝《甲》﹞手臂不得上頭,尺澤主之。臂不可舉,頭項痛,咽腫不可咽,前谷主之。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痛眩,淫濼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肘痛不能自帶衣起,頭眩頷痛,面黑,惡風,肩痛不可顧,關沖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寒熱,頸項肩背痛,痿痹不仁,天井主之(《千金》雲︰肩肉麻木)。肘中濯濯,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外關主之。肘痛,尺澤主之。
﹝《撮》﹞腕痛︰陽溪 曲池
﹝《玉》﹞腕無力並痛︰腕骨(橫針入三分,痛則瀉,無力則補) 曲池(補瀉同上)
﹝《撮》﹞五指拘攣︰三間(一分,先瀉後補炙之) 前谷(一分,瀉之,灸) 五指皆痛︰陽池外關 合谷 胯痛腿支風︰環跳(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針。可入三寸半,補少瀉多,留八吸) 居 (一寸二分,留八吸,瀉之) 委中出血
﹝《標幽》﹞胯痛蹶足︰環跳 懸鐘(《摘英》作丘墟,針五分,留三呼,灸三壯)
﹝《集》﹞胯痛腿支風,不能轉側,舉動艱難︰環跳(三寸半灸七七壯) 風市(灸二七壯)、居 (三寸半灸,五七壯) 委中 昆侖 三里 陽陵泉;不已取下穴︰五樞 陽輔 腰腳痛︰委中 昆侖 人中
﹝桑﹞側腳風︰絕骨 太沖
﹝東﹞脾樞痛,足脛寒熱,足外廉皮骨痛︰臨泣(一分) 足三陰(寸半),陽輔
﹝《甲》﹞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留之,以月死生為 數,(一作息數)立已,長針亦可。腰脅相引痛急,痹筋 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
﹝東﹞髀筋急脛痛,縱緩痿痹, 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濕痹流腫︰風市 中瀆陽關 懸鐘 腿痛︰陽陵泉 三里 伏兔 陰市 腿膝拘攣,痛引脅,或青或焦,或黧,或枯如腐木狀︰風市(灸) 陽陵泉 曲泉 昆侖 腿膝外廉痛,股腫 酸,轉痿痹,或膝脛熱,不能行動︰俠溪(五分) 髀關 光明(各一寸) 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脛酸,搖動有聲,諸節酸不能行︰陰陵泉 絕骨 中封
﹝《甲》﹞膝外廉痛,熱病汗不出,目外 赤痛,頭眩兩額痛,逆寒泣出,耳鳴,多汗,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俠溪主之︰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陽關主之;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陽陵泉主之;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膝關主之。
﹝東﹞腿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太沖(五分) 中封 膝關 脛酸寒,足下熱,不能久立,濕痹不仁︰中都 沖陽 承山 承筋 脛寒四肢重,少氣難言,不得臥︰至陽 三陰交
﹝《甲》﹞痹脛重,足 不收,跟痛,巨虛不廉主之。脛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脛苕苕苦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玉》﹞草鞋風,昆侖(瀉,留六呼) 太溪(瀉,留六呼) 申脈(五分,補少瀉多,留二吸,忌灸)
﹝《撮》﹞草鞋風,足腕痛︰昆侖(透太溪) 丘墟 商丘(各寸半,瀉,灸)
﹝《集》﹞又法︰昆侖 丘墟 商丘 照海(不已取後穴) 太沖 解溪 足腕不用痿 ,坐不起,髀腳痛︰光明(沿皮五分) 丘墟(直五分) 腕緩不收,覆足不任脛酸︰然谷 浮白 昆侖
﹝《撮》﹞外踝紅腫痛︰申脈(半寸瀉。)
﹝《摘》﹞繞踝風︰曲池(如繞外踝痛,兼刺孫絡足少陽小指間三分。如繞內踝痛,兼刺大都三分。如腕前廉痛,刺行間六分)
﹝《集》﹞又法︰太沖 臨泣 行間 內庭 不已。取下穴︰昆侖 丘墟
﹝《撮》﹞大拇指本節前骨疼︰太沖(彈針出血) 足五指盡痛,不得踐地︰涌泉(二分) 然谷(一分)
﹝《甲》﹞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至陰主之。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骨痹煩滿,商丘主之。膚痛痿痹,外丘主之。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痹不仁,中瀆主之。
著痹(即麻木不仁)
﹝《靈》﹞衛氣不行,則為麻木。(刺真節邪篇)
﹝垣﹞︰神效黃 湯 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頭,或手臂,或腳腿,麻木不仁,並皆治之。(方見目門倒睫拳毛)
芍藥補氣湯 治皮膚間有麻木,此肺氣不行也。(潔古老人立效神方)
黃 (一兩) 白芍藥(兩半) 橘皮(一兩) 澤瀉(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肌肉麻,必待瀉營氣而愈。如濕熱相合,四肢沉痛。當瀉濕熱。
﹝垣﹞︰杜彥達患左手右腿麻木,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諸醫不效,求治明之,明之曰︰麻者,氣之虛也,真氣弱,不能流通,填塞經絡,四肢俱虛,故生麻木不仁。與一藥,決三日夜。遂制人參益氣湯。服二日,便覺手心熱,手指中間如氣滿脹。至三日後,又覺兩手指中間皮肉如不敢觸者,似癢痛滿脹之意,指上瑟瑟,不敢用手擦傍觸之。
明之雲︰真氣遍至矣。遂于兩手指甲傍各以三稜針一刺之,微見血如黍粘許,則痹自息矣。
又為處第二、第三服之。
人參益氣湯 治五六月間,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墮嗜臥。乃濕熱傷元氣也,以此藥治之。
黃 (八錢) 人參 甘草(各五錢,生) 甘草(炙,二錢) 五味子(一百二十粒) 升麻(二錢) 柴胡(二錢半) 芍藥(三錢)
上 咀。每服稱半兩,水五盞,煎一盞,去渣,空心溫服,服後令少臥。于麻痹處,按摩屈伸少時,午飯前,又一服,日二服。
第二次藥,煎服如前。
黃 (八錢) 紅花(五分) 陳皮(一錢) 澤瀉
第三次服藥
黃 (六錢) 黃柏(一錢二分) 橘皮(三錢) 澤瀉 升麻(各二錢) 白芍(五錢) 生甘草(四錢) 五味(一百粒) 生芩(八錢) 炙甘草(一分)
上 咀。分作四服,煎服如前法,稍熱服。秋涼去五味,冬月去黃芩,服之大效。
除濕補氣湯 治左腿麻木沉重。
黃 (八錢) 甘草梢(六錢) 五味(一百二十粒) 升麻梢 當歸 柴胡梢 澤瀉(各二錢) 紅花(二錢半) 陳皮(一錢) 青皮(四錢)
上 咀。分作四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仲﹞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形如風狀,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 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 芍藥 桂枝(各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羅﹞中書左丞張仲謙,至元戊辰春正月,在大都患風證,半身麻木。一醫欲下之,未決可否,命予決之。予曰︰治風當通因通用,汗之可也。然此地此時,雖交春令,寒氣猶存,汗之則虛,其表必有惡風、惡寒之證。仲謙欲速瘥,遂汗之,身體輕快。後數日,再來邀予視之。曰︰果如君言,官事繁劇,不敢出行,當如之何?予曰︰仲景雲,大法夏宜汗,陽氣在外故也。今時陽氣尚弱,初出于地,汗之則使衛氣亟奪,衛氣失守,不能肥實腠理,表上無陽,見風必大惡矣。《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又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當此之時,猶有過汗之戒。況不當汗而汗之者乎。遂與黃 建中湯加白術服之,滋養脾胃,生發榮衛之氣,又以溫粉撲其皮膚,待春氣盛,表氣漸實,即愈矣。
《內經》曰︰化不可伐,時不可違,此之謂也。
黃 建中湯(方見治虛實條。)
﹝垣﹞︰戊申春,節使趙君,年七旬,病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饑,痰涎不利,舌強難言,聲嗄不鳴,身重如山。求治于先師,診得左手脈洪大而有力,是邪熱客于經絡中也。兩臂外有數瘢,遂問其故。對以燃香所致。先師曰︰君之病,皆此也,夫人之十二經,灌溉周身終而復始。蓋手之三陽,從手表上行于頭,加之以火邪,陽並于陽,勢甚熾焉。故邪熱毒行流散于周身而熱麻。《針經》雲︰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熱傷元氣,而沉重無力。飲食入胃, 悍之氣,不循常度,故多汗。心火盛,則妄喜笑。脾胃熱,則消谷善饑。肺金衰,則聲嗄不鳴。仲景雲︰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焦枯傷筋,血難復也。君奉養以膏粱之味,無故加以火毒熱傷于經絡,而為此病明矣。《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當以黃柏、知母之苦寒為君,以瀉火邪,壯筋骨。又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 、生甘草之甘寒,瀉熱補表。五味子酸止汗,補肺氣之不足,以為臣。灸甘草、當歸之甘辛,和血潤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自地升天,以苦發之者也,以為佐。 咀。同煎取清汁服之。更繆刺四肢,以瀉諸陽之本,使十二經絡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良愈,遂名其方曰清陽補氣湯。
蒼術(四錢) 本(二錢) 升麻(六錢) 柴胡(三錢) 五味(一錢半) 黃柏(酒制,三錢) 知母(酒,二錢) 陳皮(二錢半) 甘草(生,二錢) 當歸(二錢) 黃 (三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待少時,復以美膳壓之。
補氣升陽和中湯 李正臣夫人病,診得六脈中俱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其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其癥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目開,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癥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故不得眠。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是有痰而不利,時煩燥,氣短促而喘,肌膚充盛,飲食大小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合眼,為最苦。觀其色脈形病相應而不逆,《內經》曰︰陽盛瞑目而動輕,陰病閉目而靜重。又雲︰諸脈皆屬于目。《靈樞》曰︰開目則陽道行,陽氣遍布周身,閉目則陽道閉而不行,如晝夜之分,知其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為風,雖三尺之童,皆以為然。細校之則非,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為繩系縛之人釋之,覺麻木作而不敢動,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不須治風,當補其肺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知其經脈,陰火乘其陽分,火動于中,為麻木也,當兼去陰火則愈矣。時痰嗽者,秋涼在外,濕在上作也,當實其皮毛,以濕劑。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時見燥作,當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去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已。非五髒六腑之本有邪也,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
黃 (五錢) 人參(三錢) 甘草(炙,四錢) 陳皮(二錢) 當歸(身二錢) 生草根(一錢,去腎熱)佛耳草(四錢) 白芍(三錢) 草豆蔻(錢半,益陽退寒) 黃柏(一錢,酒洗,除濕瀉火) 白術(二錢)蒼術(錢半,除熱調中) 白茯苓(一錢,除濕導火) 澤瀉(一錢,用同上) 升麻(一錢,行陽明經)柴胡(一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至八服而愈。
溫經除濕湯 李夫人,十月二十日,得立冬嚴霜作時病,四肢無力,乃痿厥,濕熱在下焦也。醋心者,是濁氣不降欲滿也。合眼麻木者,陽道不行也。開目不麻木者,目開助陽道,故陰寒之氣少退也。頭旋眩運者,風氣下陷于血分,不伸越而作也。
羌活(七分) 獨活(三分) 柴胡(二分) 黃 (二分)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白芍(三錢) 陳皮(二錢) 白術(一錢) 蒼術(二錢)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黃柏(三分) 黃連 木香(各二分) 草豆蔻(二分) 神曲(二分) 麻黃(去節,三分) 升麻(五分) 當歸(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作二服,水二大盞,煎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治肢節沉重疼痛無力之聖藥也。
濕氣風癥不退,眩運麻木不已,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羌活(一兩) 防風(一兩) 柴胡(五分) 本(三分) 獨活(五分) 蒼術(米泔制,一錢) 茯苓(二錢)澤瀉(二分) 豬苓(去皮,二分) 甘草(炙,五分) 黃 (一錢) 陳皮(三分) 黃柏(三分) 黃連(去須,一分) 升麻(七分) 川芎(三分,去頭痛)
上 咀。每服三錢或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量虛實施用。如不盡證候,根據加減法用之。
﹝丹﹞手足木者,是濕痰死血。十指麻,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子和﹞郾城梁賈人,年六十余,忽曉梳發,覺左手指麻,斯須半臂麻,又一臂麻,斯須頭一半麻,比及梳畢,從脅至足皆麻,大便二三日不通。往問他醫,皆雲風,或藥,或針,皆不解,求治于戴人。戴人曰︰左手三部脈皆伏,比右手小三倍,此枯澀痹也,不可純歸之風,亦有火燥相兼。乃命一涌一泄一汗,其麻立已。後以辛涼之劑調之,潤燥之劑濡之,惟小指次指尚麻。戴人雲︰病根已去,此余烈也,可針溪谷。溪谷者,骨空也,一日晴和往針之,用《靈樞》中雞足法,向上臥針,三進三引訖。復卓針起向下臥針,送入十指間皆然,手熱如火,其麻全愈。
﹝《濟》﹞茯苓湯 治停蓄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半夏(湯泡) 赤茯苓(去皮) 陳皮(各一兩) 枳實(去 ,麩炒) 桔梗(去蘆)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煎服,不拘時。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全文見治法)
﹝《衍》﹞一法。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半兩,川烏頭一兩半,炮去皮,同為末,滴水丸如彈大。每服一丸,生姜溫酒下,治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麻。
風論雲︰風氣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全文見諸風)
又氣穴論雲︰肉分之間,溪谷之會,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于溪谷。此亦風寒相干衛氣,故衛氣不行而不仁也。(全文見氣穴論)
﹝仲﹞黃 五物湯。(方見本守衛氣條)
世傳惡風而麻木者,烏、附最驗。
﹝《本》﹞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粥法。
川烏生,為末
上用白米作粥半碗。藥末四錢,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匙許,蜜三大匙,攪勻空心啜之,溫為佳。如是濕。更入薏苡仁二錢,增米作一鐘服。此粥治四肢不隨,痛重不能舉者,有此證,預宜防之。左氏曰︰風淫末疾,謂四肢為四末也。脾主四肢,風邪客于肝則淫脾,脾為肝克,故疾在末。谷氣引風濕之藥,徑入脾經,故四肢得安。此湯劑極有力,予常用此方以授人,服者良驗。
治風濕,四肢浮腫,肌肉麻痹,甚則手足無力,筋脈緩急,宜續斷丸。
川續斷 萆 當歸(微炒) 附子 防風 天麻(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半兩) 川芎(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或飲下,空心食前服。
﹝丹溪﹞劉河間作《原病式》,嘗以麻為澀,同歸于燥門中,真能識病機者也。
﹝河﹞前胡散 治榮虛衛實,肌肉不仁,致令 重,名曰肉苛。
前胡 白芷 細辛 官桂 白術 川芎(各三兩) 附子(炮) 吳茱萸(湯炮,炒) 當歸(各二兩) 川椒(去目並閉目者,生用,二兩)
上銼。以茶酒三升,拌勻,同窨一宿,以煉成豬脂膏五斤,入藥煎。候白芷黃紫色,漉去渣成膏。病在處摩之。凡大 瘕瘡痍皆治,並去諸風瘡癢,痛傷折墜損。
《內經》針灸著痹分新久,新者,湯熨灸之。經雲︰風寒客入皮膚,或痹不仁腫痛,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是也(全文治法見師傳條)。久者,淬針刺之。經雲︰著痹不去,久寒不已,淬取三里是也。(四時氣篇)
﹝垣﹞︰陝帥郭巨濟,偏枯,二指著痹,足不能伸。迎先師治之。以長針刺委中,至深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繆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藥三月,病良愈。
﹝《甲》﹞膝寒痹不仁,不屈伸,髀關主之。
著痹不移, 肉破,身熱,脈偏絕,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著痹久而入髒腑者為逆。(刺法見諸痹)
﹝《素》﹞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逆調論)
﹝《脈》﹞診人被風不仁痿蹙,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
鶴膝風(即歷節之類)
﹝羅﹞ 丸 治鶴膝風,腰膝風縮之疾。
(頭尾全者,一條) 桃仁(生) 白附 阿魏 桂心 安息(桃仁同研) 白芷(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三分,以上九味用童便酒二升炒熟另處) 北漏蘆 當歸 白芍 牛膝 羌活 地骨皮 威靈仙(各一兩,為末)
上蜜為丸,彈子大。空心溫酒化下一丸。胡楚望博士,病風 ,手足指節皆如桃李,痛不可忍,服之悉愈。
﹝丹﹞一丈人,年七十歲,患腳膝疼稍腫。
生地 歸頭 白芍 蒼術 炒柏(三錢) 川芎 桂(二錢) 木通(一錢半)
分四帖,煎取小盞,食前熱服。
一男子年近三十,滋味素濃,性多焦怒,秋間髀樞左右一點發痛,延及膝,晝靜夜劇,痛劇惡寒,口或渴或不渴,或痞或不痞。醫多用風藥,兼用補血。至次年春,其膝漸腫,痛愈甚,食漸減,形瘦贏。至春末,膝腫如桃,不可屈伸。診其脈,左弦大頗實,寸澀甚,大率皆數,知其小便必數而短。遂作飲食痰積在太陽、陽明治之。炒柏一兩,生甘草梢、犀角屑、蒼術鹽炒各三錢,川芎二錢,陳皮、牛膝、木通、芍藥各五錢,遇暄熱,加條芩三錢為細末,每三錢重,與生姜自然汁同研細。多少以水蕩起煎令沸,帶熱食前飲之,一晝夜四次與。至半月後,數脈漸減,痛漸輕。去犀角,加牛膝、敗龜板半兩,當歸半兩,如前服。又與半月,腫漸減,食漸進,不惡寒。唯腳膝酸軟,未能久立久行,去蒼術、黃芩,時當夏熱,加炒黃柏至一兩半。予根據本方內加牛膝,春夏用睫葉,冬用根,杵取汁用之,效尤速。須斷酒、肉、濕曲、胡椒,當仲夏、加生地黃半兩;冬加茱萸、桂枝。
﹝世﹞換骨丹 通治風,兼治鶴膝風。
防風 牛膝 當歸 虎骨(酥炙,各一兩) 枸杞(二兩半) 羌活 獨活 敗龜板 秦艽 萆 松節 蠶砂(各一兩) 茄根(二兩,洗) 蒼術(四兩)
酒浸,或酒糊丸,皆可。
﹝《食》﹞腳筋急痛,煮木瓜令爛,研作粥漿樣,用裹痛處,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熱裹便瘥。煮木瓜時,入一半酒煮之。
﹝子和﹞︰嶺北李文卿,病兩膝臏屈伸有聲剝剝然。或以為骨鳴,戴人曰︰非也。骨不戛,焉能鳴,此筋濕也。濕則筋急,緩者不鳴,急者鳴也。若用予之藥,一涌一泄,上下去其水,則自無聲矣。李文卿從其言,既而果然。
﹝《素》﹞蹇膝伸不屈,治其楗(骨空論。下同。經雲︰輔骨上橫骨下為楗。王注雲︰髀輔骨上,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滑壽雲︰楗,骨之下為髀樞,蓋楗即兩骨相接處為楗也)。坐而膝痛,治其機(經雲︰挾髖為機。王注雲︰髖骨兩傍相接處。滑壽雲︰髖骨挾腰兩傍,髖骨為機,機後為臂)。立而暑解,治其骸關(經雲︰膝解為骸關。王注雲︰暑,熱也。若膝痛起立而膝骨解中熱者,治其骸關。經雲︰起而引膝骨,解之中也。滑壽雲︰挾膝解中為臏)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經雲︰輔上為 。王注雲︰ 為膝解之後,曲腳之中,委中穴)。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經雲︰ 上為關。王注雲︰關在 上。當楗之後,背立按之動搖筋應手)。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王注雲︰大杼穴也)。連 若折,治陽明中俞 (王注雲︰若膝痛不可屈伸,連 痛如折者,則針陽明脈中俞 ,三里穴也)。膝痛若別,治巨陽少陰滎(王注雲︰若痛而膝如別離者,則治足太陽滎通谷穴,足少陰滎然谷穴也)。淫濼脛酸,不能立久,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外上當作外踝上。王注︰淫濼謂似酸痛而無力也。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右楗機骸關諸穴,更參訂之。
﹝《靈》﹞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之,發而間之,針大如 ,刺膝無疑。(雜病篇)
﹝《玉》﹞鶴膝風腫及腿痛︰髖骨(在膝蓋骨上一寸,梁丘穴兩傍各五分,針入五分,留一吸,瀉之) 膝關(在膝蓋骨下,犢鼻內傍,橫針透膝眼,在犢鼻外傍,禁灸,留八呼,瀉之)
﹝《集》﹞又法︰膝關 委中(三寸半但紫脈上出血為妙) 三里 不已,取下穴︰陽陵泉中脕 豐隆
﹝通﹞膝腫︰行間
﹝《撮要》﹞陽陵泉(橫透陰陵泉,補生,瀉成) 陰陵泉(橫透陽陵泉。補生,瀉成) 膝關(法見前玉龍下)
﹝世﹞腳拗痛,委中出血。
﹝桑﹞腳膝痛筋急︰風池 三間 三陰交 三里
攣
熱攣者,經所謂肝氣熱則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全文見痿門)
又雲︰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之類是也。(全文見陰陽。丹溪雲︰大筋 短者,熱傷血不能養,故為拘攣。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
﹝丹﹞王秀,濕熱大作,腳痛後,手筋拘攣,足乏力。
生地 當歸 川芎 白術(各二錢) 蒼術(一錢半) 甘草(炙三分) 木通煎湯,下大補丸三十丸。大補丸須炒暖。
﹝《心》﹞薏苡仁散 治筋脈拘攣,久風濕痹。
薏苡仁(一升搗散,以水二升,取末數匙作粥,空腹食之。《衍義》雲︰筋急拘攣有兩等,《素問》大筋受熱,熱則縮而短,故攣急不伸,則可用薏苡仁。若《素問》言因寒筋急,不可用也)
寒攣者,經所謂寒多則筋攣骨痛者是也。
﹝《本》﹞同官歙丞張德操,常言其內子昔患筋攣,腳不得屈伸,逾年,動則令人拘持,求醫于泗水楊吉老。雲︰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治筋極,養血地黃丸,春夏服之。
熟地(一分) 蔓荊(一分) 山茱萸(五分) 黑狗脊(炙) 地膚子 白術 干漆 蠐螬(炒) 天雄 車前子(各三分) 萆 山芋(即山藥) 澤瀉 牛膝(各一兩)
上細末,煉蜜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空心食臥服。
治筋痹肢節束痛,羚羊湯,秋服之。
羚羊角 肉桂 附子 獨活(各一兩三錢半) 白芍 防風 芎 (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治寒冷濕痹留于筋脈,縮不能轉側,烏頭湯,冬服之。
大烏頭 細辛 川椒 甘草 秦艽 附子 官桂 白芍(各七分) 干姜 白伏 防風(炙)當歸(各一兩) 獨活(一兩三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服。
﹝《千》﹞薏苡仁湯 治筋攣不可屈伸。
白蘞 薏苡仁 芍藥 桂心 酸棗仁 干姜 牛膝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三枚)
上九味 咀。以醇酒三斗,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每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
﹝垣﹞活血通經湯 靈壽縣董監軍,癸卯年十二月間,大雪初霽,時因事到真定,忽覺有風氣暴僕,診候,得六脈俱弦甚,按之洪實有力。其癥手攣急,大便閉澀,面赤熱,此風寒始至加于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風寒之邪傷人,則搐急而攣痹,乃風淫末疾,而寒在外也。
《內經》雲︰寒則筋攣,正此謂也,本人素多飲酒,內有實熱,乘于腸胃之間,故大便閉澀而面赤熱。內則手足陽明受邪,外則足太陰脾經受風寒之邪,用桂枝、甘草以卻其寒邪,而緩其急搐。用黃柏之苦寒,滑以瀉實而潤澡,急救腎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陽氣,行手足陽明之經,不令遏絕。更以桂枝辛熱,入手陽明之經,為引用潤燥。復以芍藥、甘草專補脾氣,使不受風寒之邪,而退木邪專益肺金也。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佐,加當歸身去里急而和血潤燥,名之曰活血通經湯。
升麻(一錢) 葛根(一錢) 桂枝(二錢) 當歸(一錢) 人參(一錢) 芍藥(五分) 甘草(炙,一錢) 酒柏(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乃愈。
虛攣者,經所謂虛邪搏于筋,則為筋攣。又雲︰脈弗榮則筋急(全文見診生死門)。
又仲景雲︰血虛則筋急。此皆血脈弗榮于筋,而筋成攣,故丹溪治攣用四物加減,《本事》治筋急極,用養血地黃丸,蓋本乎此也。
﹝《靈》﹞黃帝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髒。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心肺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遇,血脈之所游。氣血固。邪不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丹﹞一村夫,背傴僂而足攣,已成廢人。予診其脈,兩手皆沉弦而澀。遂以戴人煨腎散與之,上吐下瀉。過月余久,吐瀉交作,如此凡三帖,然後平復。(煨腎散用甘遂末三錢,豬腰子細批破,少鹽椒淹透,滲藥末在內,荷葉包裹燒熱,溫酒嚼服之)
攣皆屬肝。經雲︰肝主身之筋故也。又雲︰陽明之復,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又雲︰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
﹝《心》﹞除一切風濕痹,四肢拘攣。蒼耳子三兩搗末,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渣呷。
﹝《食》﹞酒煮木瓜粥,裹筋急痛處。佳。(方見鶴膝風門)
《內經》針灸法 取攣,有筋攣、脈攣之異。取筋攣者,經雲︰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筋炅病已止者是也(全文見痛痹門)。取筋脈者,經雲︰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腕攣急,腋腫,辨虛實寒熱,陷下取之,是取筋脈之攣也(全文見針灸門十二經條)。又曰︰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則肘攣取之所別也(全文見針灸門十五絡條)。又曰︰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 (全文見針灸門繆刺絡條)。是取絡脈之攣也。
﹝《千》﹞灸筋急不能行,內踝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壯,立愈。
﹝《玉》﹞兩肘俱攣︰曲池(九分,先瀉後補,補四呼,瀉九吸) 尺澤(手如弓,方可針五分,先補後瀉)
﹝標﹞筋攣骨痛︰魂門(補)
﹝張仲文﹞禪山灸法,治腳筋攣急。(見腰痛門。兩腳內外曲交尖)
﹝《撮》﹞膝曲筋急不能舒︰曲泉(一寸半)
﹝《怪》﹞膝筋拘攣不開︰兩膝(外曲交尖,灸二十七壯,即委陽穴)
﹝《甲》﹞兩手攣不收伸及掖偏枯不仁,手 偏小筋急,大陵主之。掖拘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 主之。
一身盡痛
一身盡痛,其病暴似傷寒,屬濕痹,並見傷寒太陽癥門。其留連難已者,于此求之。寒而一身痛苦,甘草附子湯。熱者,拈痛湯。(甘草附子湯,方見傷寒身疼門)
﹝垣﹞拈痛湯 治濕熱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熱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
羌活(半兩) 人參(二錢) 甘草(五錢) 防風(三錢,去頭) 苦參(三錢,酒炒) 升麻(二錢,去蘆)葛根(二錢) 知母(二錢,酒炒) 黃芩(二錢,酒炒) 澤瀉(三錢) 豬苓(三錢) 茵陳(五錢,酒) 白術(錢半) 當歸(三錢,酒) 蒼術(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遠或空心,日一服。
﹝丹﹞婦人患身痛食少,脈澀、略沉,重取弦實,此氣滯也。
白術(二錢) 青皮 黃芩 芍藥 木通 陳皮(半兩) 神曲(炒一兩) 桂(二錢) 甘草(五分)甦梗(二分)
上分十帖煎。
﹝垣﹞麻黃桂枝升麻湯 李夫人患渾身麻木,睡覺則少減,開目久則全已,閉目則麻復至。此癥用藥已全去,又因家事不和,心中煩惱,遍身骨節疼,身體沉重,飲食減少,腹中氣不轉運。
麻黃(不去節五分) 桂枝(三分) 升麻 人參(五分) 白術(三分) 甘草(炙三分)黃 (五分) 半夏(二分) 生姜(一分) 陳皮(二分) 濃樸(二分) 木香(一分) 茯苓(三分) 澤瀉(二分) 黃柏(二分) 附子(二分) 草豆蔻(二分)
上 咀。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服。
﹝《本》﹞治遍身皆痛如勞證者,若傷寒身體痛者,不可服。但少年虛損冷憊,老人諸疾,並皆治之。
黃 人參 甘草 附子(炮) 羌活 木香 知母 芍藥 川芎 前胡 枳殼 桔梗白術 當歸 茯苓 半夏(制以上各五錢) 柴胡 鱉甲(醋炙各一兩) 桂心 酸棗仁(三分)杏仁(半兩,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個,烏梅三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實則身盡痛。此脈若羅絡之血,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全文見針灸)
﹝潔﹞百節痛實無所知︰絕骨(三稜針出血)
產後身痛
﹝雲﹞趁痛散 治產後氣弱血滯,遍身疼痛,及身熱頭疼。
牛膝 當歸 桂心 白術 黃 獨活 生姜(各半兩) 甘草 薤白(各三錢半)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食前服。
五積散加酒煎,治感寒頭痛身疼,方見傷寒門。恐與四物各半服之穩當。加桃仁煎,治腰痛,逐敗血,去風濕。
﹝《大》﹞治產後遍身青腫疼痛,及眾疾。
牛膝 大麥 (等分)
上為細末,以新瓦罐子中填一重麥 ,一重牛膝,如此填滿,用鹽泥固濟,火過赤,放冷,研為散。但是產後諸疾,熱酒調二錢下。
風痹雜合病
風痹,風與痹雜合病也。蓋風痹痿厥四者多雜合。如風痹、風痿、痿厥、痹厥、風厥之類是也。風痿、風痱病,今集中風門。痿厥、痹厥,即腳氣病,今集入厥門。風厥、痿痹,散見各門。風痹,今入痹門焉。
《靈樞》︰病在陽者,命曰風(壽夭剛柔篇)。東垣雲︰此病在陽,因十二經各受風邪,以高言之氣分也。故身半以上,風之中也,用針當引而去之也。又曰︰散而去之,用藥以辛溫發散,通因通用,又熱因熱用是也。
《靈樞》︰病在陰者,命曰痹。東垣雲︰身半以下,濕之中也,命曰痹。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得之勞倦,脾胃氣虛而下陷,運氣榮氣,不得升浮經營心肺也。
陰陽俱病,命曰風痹(言陰陽氣血俱病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全文見診法)
《靈樞》雲︰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傷腎脾)。時嘔時 ,眩已汗出(傷心)。久則目眩(傷肝)。悲以善恐,短氣不樂(傷肺)。不出三年,死也(一雲︰三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