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又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夫黃膽為病,肌肉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郁積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與肌膚也。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矣。是故有諸中者,必形諸外耳。其證有五︰曰黃汗,曰黃膽,曰酒疸,曰谷疸,曰女勞疸。雖有五者之分,終無寒熱之異。丹溪曰︰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 曲相似。正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外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當下而不得下,當汗而不得汗,當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濕熱怫郁內甚,皆能令人發黃病也。先哲制茵 五苓散、茵 湯、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濕在上宜發汗,濕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並用,使上下分消其濕,則病無有不安者也,學人詳之。
脈法
《脈經》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並不可治。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頭如 蒜韭之狀,大便正黑,皮膚四肢不仁,其脈浮弱,顏黑微黃,故知難治。
谷疸,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黃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熱消谷,食已則饑,谷強肌瘦,名曰谷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則滿也。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已則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方法
丹溪曰︰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和 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黃連,濕多者茵 五苓散加食積藥。
戴氏曰︰食積者,量其虛實下之,其余但利小便,小便清利,則黃自退。或曰︰黃膽宜用倒倉法。又曰︰黃膽倦怠,脾胃不和,食少,胃苓湯。小便赤,加滑石。
一方 治黃膽。
黃芩 黃連 梔子 茵 豬苓 澤瀉 蒼術 青皮 草龍膽(各五分)
谷疸,加三稜、莪術、縮砂、陳皮、神曲。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之。
又方 治氣實傷濕,渾身發黃,宜吐法。
撫芎 梔子 桔梗(各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姜煎,入韭汁服,探吐之。
小溫中丸 治黃膽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者,須以白術作湯使下。
針砂(十兩,醋炒七次令通紅,另研) 苦參(夏加冬減) 山楂(各二兩) 吳茱萸(一兩,冬加夏減) 蒼術(半斤) 白術(五兩) 川芎(夏減) 神曲(各半斤)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一方,無白術、山楂、苦參、吳茱萸,有梔子。
大溫中丸
針砂(十兩,如前制) 陳皮 蒼術 青皮 濃樸(姜汁制) 三稜 (醋煮一時) 莪術(同上制) 黃連 苦參白術(各五兩) 生甘草(二兩) 香附(一斤,童便浸一宿)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一方無黃連、苦參、白術,一方又無甘草,名溫中丸。)
調胃承氣湯(活人,方見傷寒門。)
王叔和曰︰腹滿舌痿,煩躁不得睡,屬黃家。又曰︰病黃膽,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發病時火劫其汗,兩熱相搏。然黃家所得從濕,故一身盡發熱而黃。如肚熱者,熱在里也,當下之安,用調胃承氣湯。
又曰︰黃膽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為瘥,又劇者為難治。又曰︰病疸而渴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病易治。發于陰部,其人必嘔;發于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師曰︰諸黃家病,但宜利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 湯,又名黃 建中湯。(方見傷寒門。)
又曰︰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又曰︰黃膽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用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叔和)
黃柏 芒硝 大黃(各四錢) 梔子(三枚)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又曰︰黃膽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宜服小半夏湯。(方見傷寒門。)
又曰︰夫病酒發黃膽,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又心中懊 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又曰︰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即愈。又曰︰酒疸黃色,心中實熱而煩。
又曰︰額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又曰︰黃家,日晡所當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叔和)
上以二石各等分,燒 為末,每服二錢,以大麥粥湯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滿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二錢,入粳米一撮,同煎服之。
治酒疸,用小柴胡湯加茵 、豆豉、大黃、黃連、葛根,煎服效。(叔和)
茯苓湯(河間) 治胃疸,消谷善饑,面色痿黃,心中煩熱,胸脅脹滿,小便赤澀。(方見淋秘門。)
一方(丹溪) 治谷疸。
以柴胡、谷芽、枳實、濃樸、梔子、大黃等分,水煎服效。
胃苓湯(局方) 治脾胃不和黃腫。如小便赤澀,加滑石。
五苓散合平胃散是也。
腎疸湯(東垣) 治腎疸目黃,或渾身黃,小便赤澀。
升麻 羌活 防風 本 獨活 柴胡(各五分) 蒼術(一錢) 豬苓(四分) 葛根(五分) 澤瀉(三分) 黃芩(二分) 甘草(三分) 神曲(炒,三分) 黃柏(二分) 白術(五分) 人參(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茵 五苓散(活人) 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等證。
本方倍加茵 ,入姜棗煎服之。
茵 茯苓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數,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茯苓 桂枝 豬苓(各一錢) 滑石(一錢五分) 茵 (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服。如脈未出,加當歸一錢五分。
梔子大黃湯(活人) 治酒疸,心中懊 ,或熱而痛。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上作一服,用水五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半溫半熱湯(活人) 治酒疸,身黃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 瘕,心中懊 ,其脈沉弦緊細。
半夏 茯苓 白術(各七分) 前胡 枳殼(麩炒黃色) 甘草(炙) 大戟(各五分) 黃芩 茵 當歸(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茵 蒿湯(活人) 治身熱鼻干汗出,陽氣上奔,小便赤澀不利,濕熱發黃。
茵 蒿(一兩) 大梔子(三枚) 大黃(三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盞半,溫服。
茵 大黃湯(活人) 治傷寒大熱發黃,面目俱黃,小便赤澀。
茵 蒿 梔子 柴胡 黃柏 黃芩 升麻 大黃(各七分) 草龍膽(三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梔子柏皮湯(活人) 治身熱不去,大便利而煩熱身黃。
梔子 黃柏 黃連(各三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茯苓滲濕湯(活人) 治黃膽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方見濕證門。)
小茵 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遍身冷。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甘草(炙,一兩) 茵 (二兩)
上細切,作三服,每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茵 四逆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甘草(炙,一兩) 干姜(炮,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茵 (二兩)
上細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葶藶苦參散(活人) 治濕熱內甚,小便赤澀,大便時秘,飲食少進,諸藥不效,因為久黃。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各一兩) 葶藶子(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以吐利為度,隨時看虛實消息加減。
當歸白術湯(活人) 治酒疸發黃,心下有 癖堅滿,身體沉重,妨害飲食,小便赤黃,此因內虛,飲食生冷,脾胃痰結所致。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當歸 黃芩 茵 (各三分半) 前胡 枳實 甘草(炙) 杏仁(各六分) 半夏(八分,泡透)
上細切,作一服,加姜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抵當湯(活人) 治傷寒熱郁,瘀血內結,身黃脈沉細,狂言譫語,小便自利,大便黑。(方見傷寒門。)
針砂丸(集驗方) 治谷疸、酒疸、濕熱發黃等證。
針砂(半斤,醋炒紅) 蒼術(四兩,米泔浸) 香附(四兩,童便浸) 神曲(炒微黃) 茵 (姜汁炒) 麥(麩炒,各二兩) 芍藥 當歸(酒洗,去頭) 生地黃 川芎 青皮(去 炒,各一兩五錢) 陳皮(去白) 莪術(醋煮) 三稜(醋煮,各二兩) 梔子(去殼炒) 姜黃 升麻 干漆(各五錢,炒煙盡)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姜湯送下。
綠礬丸(集驗) 治黃腫病最捷。
五倍子(半斤,炒黑) 綠礬(四兩,姜汁炒白) 針砂(四兩,醋炒紅色) 神曲(半斤,炒微黃色)
上為細末,生姜汁煮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之再發難治。
棗礬丸(寶鑒) 治食勞,身目俱黃者。
綠礬(半斤,火 通紅)
上研細,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酒或姜湯下。
(祖傳方)
褪金丸 治黃腫,絕妙。
蒼術(米泔浸) 白術(各二兩五錢) 甘草(炙,五錢) 濃樸(姜汁拌炒,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五錢) 針砂(醋炒紅色) 香附(童便浸,各六兩) 神曲(炒黃色) 麥 面(炒微黃,各一兩半)
有塊加三稜(醋煮) 莪術(醋煮,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服,忌魚腥、濕面、生冷、水果等物。
(醫案)
一男子年三十余,得谷疸癥,求予治。以胃苓湯去桂加茵 ,數十帖黃退,自以為安,不服藥。十數日後,至晚目盲不見物。予曰︰此名雀目,蓋濕痰盛而肝火有余也。用 豬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遂明如故,來謝。予曰︰未也,不早服制肝補脾消痰之劑,必成蠱脹。伊芳不信,半月後腹漸脹痞滿,復來治。予仍以胃苓湯倍二術,加木通、麥門冬,煎湯下褪金丸,一月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