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四明心法(上) 二十五方總圖

類別︰子部 作者︰清•高鼓峰 書名︰醫宗己任編

    二十五方總圖(圖缺)

    二十五方分圖

    木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圖(圖缺)

    足厥陰肝足少陽膽木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

    肝與膽自病為正邪。用逍遙散瀉木中之木。

    之心病為實邪。用七味飲瀉木中之火。

    之脾病為微邪。用小柴胡湯瀉木中之土。

    之肺病為賊邪。用左金丸瀉木中之金。

    之腎病為虛邪。用滋腎生肝飲瀉木中之水。

    火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圖(圖缺)

    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火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心小腸自病為正邪。用歸脾湯瀉火中之火之脾病為實邪。用遠志飲子瀉火中之土。

    之肺病為微邪。用龍骨丸瀉火中之金。

    之腎病為賊邪。用導赤散瀉火中之水。

    之肝病為虛邪。用養榮湯瀉火中之木。

    包絡三焦附

    土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圖(圖缺)

    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土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脾與胃自病為正邪。用六君子湯瀉土中之土。

    之肺病為實邪。用四君子湯瀉土中之金。

    之腎病為微邪。用理中湯瀉土中之水。

    之肝病為賊邪。用建中湯瀉土中之木。

    之心病為虛邪。用香連丸瀉土中之火。

    金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圖(圖缺)

    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金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肺大腸自病為正邪。用瀉白散瀉金中之金。

    之腎病為實邪。用生脈散瀉金中之水。

    之肝病為微邪。用生金滋水飲瀉金中之木。

    之心病為賊邪。用黃 湯瀉金中之火。

    之脾病為虛邪。用補中益氣湯瀉金中之土。

    水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圖(圖缺)

    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水主病變見五癥用藥之法腎膀胱自病為正邪。用六味飲瀉水中之水。

    之肝病為實邪。用疏肝益腎湯瀉水中之木。

    之心病為微邪。用八味丸瀉水中之火。

    之脾病為賊邪。用右歸飲瀉水中之土。

    之肺病為虛邪。用左歸飲瀉水中之金。

    命門附

    二十五方圖解

    (是解從姚于九本抄附。第不知解自何人。今特低一字以別之。)

    五行有相生相克。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克者。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凡脈遇相生者吉。相克者凶。如心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遇克也。為鬼賊相侵。危癥也。又如心見緩。肝見洪。肺見沉。脾見澀。腎見弦。是子來扶母。遇我之所生也。雖病易瘥。至如腎病傳肝。肝病傳心之類。此母來抑子。病雖不死。亦綿延日久矣。又我克者為妻。假如春木脈見脾土。是夫得妻脈也。妻來乘夫。雖非正克。然春中獨見脾脈。土乘木衰。土乘之則生金來克木耳。若脈見弦緩。則本體尚存。土雖乘之。不足慮也。如本脈全無而獨見脾緩之脈。為害必矣。脈賦雲。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莫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即四時休旺。以例生克之義也。然人脈之息數。出氣為呼。入氣為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息間脈來四至或五至為平和。不大不小。和緩舒暢。此無病之脈也。至于三遲二敗。冷而危也。六數七極。熱甚也。八脫九死。極于十一二至。與夫奄奄兩息一至。則又散而為變也。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為有神也。當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為有神也。當去其寒。若數極遲敗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將何所恃耶。可與之決死期矣。(說本東垣。)

    然脈盡有有力而無神者。亦有無力而有神者。蓋有神無神。非即以有力無力論也。如以有力即為有神。無力即為無神。則凡脈之弦勁而勒指者。可為有神而許以生乎。脈之和緩而軟弱者。可為無神而斷以死乎。恐未必應其口也。則何如有余之癥。脈須有力。而有力之中。又貴有神。不足之癥。脈宜無力。而無力之中。全在有神數語。為扼診家之要也哉。

    按五圖合為一圖。則五圖一五行也。所謂合之則一五行也。一圖分作五圖。則五圖各具一五行也。所謂分之則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也。謂之主病者。乃各髒腑所主之病。如諸風眩掉。悉屬于木。諸逆沖上。悉屬于火之類是也。變見五癥者。乃各髒腑自具之五邪。如木之火病。則為木中無火。木之水病。則為木中無水之類是也。自病自字。與主病主字不同。主病是統正實微賊虛五邪而言。自病則單是正邪。與實微賊虛四邪。平列為五。而統于主病之中者也。之心病之脾病等之字。非由此及彼之謂。蓋曰木中的火病。木中的土病也。上之字與下木中之木等之字。同作的字解。不作往字解。若錯解之字。則都無理會。一齊差卻矣。試于上邊之字上加肝膽中心小腸等三字。下邊木火土金水等五字。換作正邪實邪等十字讀之。雲肝膽中之心病為實邪。用七味飲瀉木中之實邪。心小腸之脾病為實邪。用遠志飲子瀉火中之實邪。則圖中之義自明。原解于四明二十五方圖中,五癥變見之義未諦。豈因誤解上下兩之字。抹卻中間一中字耶。理則無二。言詎一端。按圖索解。必求其當。用隨所見。附解于茲。無而先克循環。同原太極。則合五圖為一圖可也。即分一圖為五圖可也。闔得攏亦未始分不開。分得開又未始闔不攏也。而開闔從方便者誰乎。其惟會太極動靜之理于一原者乎。

    二十五方主癥

    逍遙散

    治肝膽兩經郁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脕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無論六經傷寒。但見陽癥。悉用此方。婦人郁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閉。沙淋崩濁等癥。俱宜此方加減治之。易曰。

    風以散之。此方是也。

    柴胡 白芍 歸身 白術 茯苓 甘草 姜棗引。

    上方加熟地名黑逍遙散。加丹皮山梔名加味逍遙散。加人參名柴芍參苓散。加大力子川芎丹皮山梔名梔子清肝散。加蔓荊子川芎丹皮山梔名當歸川芎散。加熟地川芎丹皮鉤藤秦艽名秦艽地黃湯加木瓜米仁熟地川芎山梔膽草名清肝養榮湯。

    七味飲

    治肝經氣虛。筋無所養。變為寒癥。以致筋骨疼痛。腳軟懶行及傷寒服涼藥過多。木中無火。手足牽引。

    肝經血虛。以致火燥筋攣。變為結核瘰 等癥。經曰。辛以潤之。此方是也。

    熟地 山藥 萸肉 丹皮 茯苓 澤瀉 肉桂

    上方加五味名加減八味飲。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傷寒癥。凡耳聾脅痛。口苦眼赤。及夏秋六經瘧疾。隨癥加減。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姜棗引。

    上方加丹皮山梔名加味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山梔連翹川芎桔梗名柴胡清肝散。

    左金丸

    治肝膽郁火。胸脅痛不可忍。酒濕發黃。每食吞酸吐酸。如醋浸心。酸水噯退場門中齒不可合者。

    黃連 茱萸

    上方一名四金丸。為末粥丸。白術陳皮湯下。

    滋腎生肝飲

    治肝火郁于胃中。以致倦怠嗜臥。飲食不思。口渴咽燥。及婦人小便自遺。頻數無度。凡傷寒後熱已退而見口渴者用之。

    熟地 山藥 萸肉 丹皮 茯苓 澤瀉 柴胡 當歸 五味 白術 甘草

    上方去柴胡白術甘草加生地名益陰地黃湯。去柴胡澤瀉加人參黃 麥冬廣皮名人參補肺湯。

    上五方治木之五癥。

    歸脾湯

    治心火衰甚。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敗。外兼咳嗽吐痰。寒熱往來。盜汗。急以此方去木香加白芍以治之。凡見脾胃衰弱。飲食不思。大便泄瀉。總屬君火不旺所致。此補本法也。凡各種虛癥。補中益氣湯所不效者。投以此方。若加酒炒白芍北五味子以斂其心氣。奏效更神也。

    歸身 遠志 棗仁(炒研) 茯神 木香 人參 黃 (蜜炙)白術(土炒) 甘草 圓眼(去核) 姜棗引。

    上方加丹皮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遠志飲子

    治風入大腸。傳為風痢。膿血並見。但里急後重而腹不痛者。此方主之。或加桔梗。

    遠志 當歸 防風 黃 白術 甘草

    龍骨丸

    治腎氣不足。不能上交心火。

    龍骨( ) 骨脂(炒研) 蠶蛾 五味 蓯蓉(酒洗去鱗膜)蜜丸。

    導赤散

    治心火亢甚。小腸郁結。不能通利。此方治之。白濁沙淋等癥。合逍遙散。

    生地 木通 黃芩(或用黃連或用甘草)

    養榮湯

    凡屬大虛癥。勿論其脈與病。但服此方。諸癥悉退。此十全大補湯對子也。十全大補。但分氣血。此則五髒皆補。無乎不到。虛寒甚者。當加附子以治之。三陰瘧更妙。(一作陰虛更妙。)

    白芍 當歸 遠志 熟地 五味 肉桂 人參 黃 茯苓 白術 陳皮 甘草 姜棗為引。

    上方去遠志五味陳皮加川芎名十全大補湯。

    上五方。治火之五癥。

    六君子湯

    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時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凡虛瘧及諸病後痢後。俱當以此方調之。

    人參 白術 廣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上方去人參白術名二陳湯。去半夏茯苓加白芍名益黃散。去茯苓白術加山藥熟地名金水六君煎。

    四君子湯

    治脾胃不和。飲食不進。泄痢虛飽。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上方加川芎當歸名加味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黃 柴胡丹皮名益脾清肝散。

    理中湯

    治虛寒胃痛。嘔吐不絕。泄瀉完谷不化。此太陰陽明兩經藥也。

    人參 白術(炒) 干姜 甘草

    上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建中湯

    治肝虛不能生火。以致火不能生土。用白芍之酸。甘草之甘。此甲己化土也。再加肉桂補肝之子。益土之母。以培其生化之原。凡脾胃不和。飲食不進。其外見癥。兩脅寒痛。泄痢小腹痛。用此治之。

    白芍 肉桂 甘草 (謙按。此方當加飴糖。庶合仲聖之旨。)

    上方加黃 名黃 建中湯。

    香連丸

    治脾胃兩經中濕火。傳變大腸。泄痢無度。里急後重。

    黃連 木香(不宜見火)水丸。

    晚村批醫貫雲。近日香連丸。絕非舊法。雜用消克瀉下之藥。人自為政。亦名香連。殺人如麻。真可痛恨。

    上五方。治土之五癥。

    瀉白散

    凡屬肺熱咳嗽。皆當加減用之。咳加桔梗百合。痰加貝母。渴加知母。有食加枳實。

    桑皮(蜜炙) 骨皮 甘草

    上方加人參茯苓青皮陳皮五味知母天冬名人參平肺散。

    生脈散

    治暑傷元氣。汗出過度。倦怠嗜臥。如有虛熱口渴。不思飲食。輕者合四君子湯。重者合補中益氣湯。

    人參 麥冬 五味

    上方如無人參。以枸杞代之。

    生金滋水飲

    凡傷寒熱退後。有易補之陰。有難動之陽。皆當以此養之。其見癥或汗後煩躁未除。口渴微熱大便艱澀。小便短赤即是。又有一種少陽陽明癥。手足腫痛。皆火燥生風。風淫末疾。不必俟其汗後。當即以此方。加柴芩與之。無不效也。

    生地 丹皮 當歸 白芍 人參 麥冬 白術(生用)甘草 棗姜引。

    上方去丹皮麥冬加川芎茯苓名八珍湯。

    黃 湯

    治肺氣大虛。腠理不固。寒癥至矣。或小腹隱痛。大便不實。小便頻數無度。經夜不寐。盜汗不止。命門火衰。精滑夢遺。此方通治之。其盜汗自汗。尤為緊要。

    黃 (蜜炙) 白術 當歸 遠志(蜜炙) 棗仁(炒研) 骨脂 姜棗引。

    上方去黃 骨脂加人參熟地甘草名七福飲。

    補中益氣湯

    凡六經內傷外感。及暑月勞倦發熱。或汗出不止。但用本方。加白芍一錢。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止。是脾氣下陷也。加酒炒白芍三錢。瘧疾發久。形體 羸。無論六經。皆當加半夏一錢。(合六君意也) 即有外感。不過加黃芩一錢。(則又合小柴胡矣)凡婦女胎前氣虛。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或產後血虛發熱。但加酒炒白芍二錢。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失調。無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治先補土。此方是也。

    人參 黃 (蜜炙) 白術(土炒) 當歸 陳皮 柴胡 升麻

    甘草 姜棗引。 (謙按。此方當以參 為君。歸術為臣。陳草為佐。升柴為使。而分兩君臣但以錢計。佐使以分計。庶與東垣立方之旨合。蓋上中之宣劑也。

    上方加白芍五味名調中益氣湯。去當歸白術陳皮加白芍五味名人參益氣湯去柴胡加茯苓五味名參 補脾湯。

    上五方。治金之五癥。

    六味飲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升。消爍真陰。變為潮熱咳嗽消渴虛勞等癥。易曰。雨以潤之。此方是也。

    熟地 山藥 萸肉 丹皮 茯苓 澤瀉上方加五味名都氣飲。加五味生地柴胡名抑陰地黃丸。加五味生地柴胡歸尾去萸肉名滋陰腎氣丸。去茯苓澤瀉加川芎當歸川楝子使君子赤茯苓名九味地黃丸。

    疏肝益腎湯

    凡胃脕痛大便燥結者。肝血虛也。此方主之。逍遙散所不能愈者。此方妙。

    柴胡 白芍 熟地 山藥 萸肉 丹皮 茯苓 澤瀉

    上方加歸身棗仁山梔名滋腎清肝飲。

    八味丸

    治命門三焦火衰。元陽虛憊。變為泄瀉腹脹。陽痿精寒不育。兩膝酸痛。腰軟無力。兩目昏花。悉以此方治之。易曰。日以 之。此方是也。

    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藥 萸肉 丹皮 茯苓 澤瀉 (謙按。方中加牛膝車前名濟生腎氣丸。腎寒肝熱者最宜。)

    上方加五味鹿茸名十補丸。去山藥萸肉丹皮茯苓加牛膝甘草名鎮陰煎。

    右歸飲

    凡命門虛寒等癥。八味丸治之不愈者。宜服此方。見癥已詳八味丸下。

    附子 肉桂 熟地 枸杞 山藥 萸肉 杜仲 甘草

    上方去甘草加當歸鹿膠菟絲即右歸丸。

    左歸飲

    治腎水干枯。虛火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致飲食不進。大使燥結。甚至三陽癃閉。變成噎鬲。治之于早。無不愈也。嘗以此方加歸芍。治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此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此方救之。治瘧疾而兼燥癥。熱重寒輕者。此方更妙。

    熟地 枸杞 山藥 萸肉 茯苓 甘草

    上方去茯苓甘草加龜膠鹿膠菟絲牛膝即左歸丸

    上五方。治水之五癥。


如果你對醫宗己任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宗己任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