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時。先看有痘情。然後用藥。何謂痘情。必先見耳冷。尻冷腳冷。眼如含水。懶于言笑,是也。斯時投以加味葛根湯。服至見點。
升麻 葛根 前胡 桔梗 山楂 青皮 木通 荊芥 撫芎 燈心 甘草
三日後。用紅花湯。
紅花 蟬蛻 前胡 桔梗 山楂 木通 荊芥 撫芎 升麻 燈心 甘草
如服加味葛根湯後而不見點。是毒盛也。其癥必重。若熱甚。氣悶。譫語。腰無力。冬月即于葛根湯加麻黃一錢。夏月加石膏一錢。甚者加至二錢。如冬月熱甚。過四五日。重癥已見。而舌灰白色者。亦須以石膏合麻黃用之。夏月甦葉薄荷。俱可進退用之。如見點如糠粞齊布。熱甚口臭。此脾經痘也。死不治矣。
如見點三日痘已齊。而熱不退。此是毒盛。危候見矣。須以涼藥涼血。紅花湯去升麻撫芎山楂。加生地丹皮與之。然此是干紅候。百不一活。五六日已過。痘腳已齊。漿勢欲行矣。服桔梗湯。
桔梗 前胡 紅花 荊芥 蟬蛻 僵蠶 大力 燈心 通草
又三日。發熱起頂。濃漿至矣。當和其毒。
丹皮 丹參 花粉 連翹 荊芥 木通 僵蠶
其有變白色而發癢者。氣血虧也。五味異功散加白芍。以救其元氣。虛甚者。加人參白術五六錢。大劑用之。自然有救。或泥于庸醫發未盡而禁補。或反咎發表欠透。以致今日內陷者。此殺人之論。不可信也。信手大補。下一二劑。必然窠下漿來。生氣勃然矣。即有 掐破者。亦自循皮爛臭而回生。有一種變黑者。乃毒盛變黑歸腎。火盛水反制之。從其化也。非真有毒能歸腎經也。要在放點時。必然部位不妙。或根窠腳地。有不如式。醫者須先決。到某日。變黑歸腎而死。
又有一種灰白色者。亦毒盛也。然不癢。須以當歸黃連湯與之。
當歸 黃連 生地 銀花 花粉 大力 荊芥 僵蠶 丹皮 燈草
自行起發至頂已起矣。至第六日。當有回意。用保元湯。
人參 黃 甘草
至七八日。竟用加味異功散。加白術。
人參 黃 白芍 茯苓 陳皮 甘草 煨姜 大棗
如漿有不起。頂不充滿而發癢。窠殼脫落如梅花片。下發瀉者。虛甚也。五味異功散加黃木香。甚者。附子肉桂吳茱萸俱當用。
見點至回。十二日矣。斯時惟恐摧折之余。虛寒必甚。醫者須謹慎將養之。切莫以為結痂在邇。不足慮也。一味加味異功散。直服至脫痂而色紅。方以飲食補之。
初起時。發熱一二日。便抽搐驚叫。不省人事。眼直。或閃爍無定。或舞唇弄舌魚口角弓等癥。此是心經痘也。不必慌忙。但用加味葛根湯。當此之時。痘已隱隱在皮膚間矣。細看自然吉順。凡心經痘決稀。自起至收。只要順序調理。決無變癥。
肺經痘。見點熱久。或少見咳嗽。點數不多。不過百余粒。吉多凶少。竟可不藥。不過發熱時。用幾劑表藥而已。
肝經痘。吉凶相半。然要論歲氣。有歲氣合者。其痘必吉居八九。凶者或有一二。吉者。發熱見點起漿結痂。按日而來。其有傳變者。皆屬肝經。古雲肝經多變是也。肝經痘。不大不小。顆數調勻。
脾經痘。最惡。發熱時。必如火烙。放點時。必如芝麻。五六日。定胃爛口臭。五六日內。芝麻點內忽然發 。九日必死矣。
腎經痘。發熱時。昏沉壯熱。四五日。尚不見點。忽然于腰下發 。十二日必死矣。
初放點。必要在兩頰間鼻上。然後看太陽部位俱有。便是吉痘。歌曰。繞唇帶頰方為吉。額角眉心總是凶。有面部未見。而額下一片簇簇而來。凶痘也。不治。有面部不見。而胸脯簇簇一片。及背上簇簇一HT 先見。俱不祥。
面部一見。四肢必朗朗而來。總之。順不嫌多。逆怕一點。即彌月小兒緊密亦何妨。但要調護得法而已。樹小花多。此俗論也。
如兒小甚。不能服藥。不可強與。乳母服藥以過其氣可也。此論道理如是。若論小兒初生。不過一點精血凝聚耳。初無飲食之毒。寒暑風露之感。根于天者吉。勿藥可也。但得乳母謹慎。切戒油膩爆炙辛辣酒醋等物。勿犯污穢不潔之氣足矣。時取茵陳燒之。懸酒噴胡荽于床間。以發其氣。兒自安穩也。如以數日內之嬰兒。亦如童子按方投藥。痘雖吉而凶矣。何也。以其髒腑脆薄。未得水谷之氣也。如根于天者凶。即藥亦何效哉。
痘初發時。要他瀉。瀉一通。則痘起發幾分。何也。毒傳腑也。是里傳表也。點一有。即禁瀉。如不止而痘色漸白。面色晃晃而白。急以六君子湯。加煨姜救之。不可泥于毒未盡。而猶多畏忌也。如果毒盛而瀉。則嬰兒必捏 不安。口渴唇紅。面色壅盛。氣粗。如點不齊。不可用寒涼。只發表足矣。如齊而猶瀉。雖黃連亦所必用即于葛根湯加黃連七分可也。
肚痛一癥。最惡候也。未見點而痛。葛根湯加麻黃亦可。有痛而身彎不能立者。腎敗矣。不治。見點肚痛。亦須發之。痘色不變者可治。起頂發漿時而痛。是虛。五味異功散加白芍。
寒戰切牙。初起者。毒盛也。然切牙者多。而寒戰者少。起漿之後。寒戰切牙者。悉屬虛。黃白術散。甚者。加煨姜桂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