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上 \ 眼部 椒瘡粟瘡

類別︰子部 作者︰清•吳謙 書名︰醫宗金鑒

    【方歌】椒瘡粟瘡生胞里,脾胃血熱是根苗,粟瘡黃軟濕易散,椒瘡赤硬熱難消。

    【注】此二證生于眼胞之里,雖皆由脾胃血熱所致。然粟瘡偏于濕盛,故色黃形軟,其證易愈;椒瘡偏于熱盛,故色赤形硬,其瘡難消。俱宜服清脾涼血湯,外以清涼圓洗之。若眼皮里有紅絲堆累者,乃血熱有瘀也,法以燈草刮瘡處,令血出即愈。

    方劑︰清脾涼血湯

    組成︰荊芥防風赤芍黑參陳皮蟬蛻蒼術(炒)白鮮皮(各一錢)

    連翹(去心)生大黃(酒洗,各一錢五分)

    厚樸(姜炒)甘草(生,各五分)

    竹葉三十片,水煎,食遠服。

    【方歌】清脾涼血椒粟瘡,厚樸陳皮翹芍蒼,蟬蛻黑參荊防草,白鮮皮與生大黃。

    又方︰清涼圓(見菌毒)


如果你對醫宗金鑒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宗金鑒》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