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潔古老人內傷三陰例

類別︰子部 作者︰元•王好古 書名︰陰證略例

    論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氣所化,五味之備,故能生形。經曰︰味歸形。若傷于味,亦能損形。今飲食反過其節,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故傷為脾。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或失四時之調養,故能為人之病也。經曰︰氣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脾胃傷。氣口緊盛而傷者,有多少,有輕重焉。如氣口一盛,脈得六至,則傷于厥陰,乃得之輕也,檳榔丸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于少陰,乃傷之重也,煮黃丸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九至,則傷于太陰,乃傷之尤重也,故填塞悶亂,心胸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為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則無治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如傷之太甚,仲景三物備急丸下之。

    海藏雲︰潔古所論內傷三經,蓋出于《內經》,《靈樞》岐伯脈法。

    檳榔丸

    治飲食過多,心腹膨悶。

    檳榔(一分) 木香(一分) 枳實(半兩,炒) 牽牛頭(末,半兩) 陳皮(去白,秤半兩)

    上為極細末,醋糊丸,桐子大,米飲生姜湯下二十丸。

    煮黃丸

    治前癥,甚則兩脅虛脹。

    雄黃(一兩,研) 巴豆(半兩,去皮心膜,研如泥,入雄黃再研勻)

    上二味,入白面二兩,同和研勻,滴水丸桐子大,滾漿內十二丸煮熟,漉入冷漿令沉,每一時辰,浸冷漿下一丸,凡盡十二時也。不必盡劑,以利為度,否則再服。又治脅下 癖痛,

    瓜蒂散

    治大實大滿,氣上沖,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填塞悶亂者,當吐之。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為極細末,溫水少許,調一錢匕,以吐為度。如傷之太重,備急丸下之,此急劑也。

    經雲︰其下者引而竭之。此之謂也。

    備急丸

    干姜(一兩,) 生大黃(一兩,) 生巴豆(半兩,去心膜,研泥,灘新瓦去油,取霜)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溫水下三二丸,無時,以利為度,以意消息漸加。

    金露丸

    治時疾內傷,心下痞氣不降,米不化。

    大黃(一兩) 枳實(半兩,炒) 桔梗(二兩) 牽牛頭(末,一分)

    上細末,姜糊丸,蒸餅亦得,桐子大。溫水下二三十丸,常服減半。內傷戊火已衰,不能制物,寒藥太多,固非所宜,故以溫劑主之。

    枳術丸

    本仲景湯也,易老改丸。治老幼虛弱,食不消,髒腑軟。

    枳實(三分,麩炒黃色) 白術(一兩)

    上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或姜浸蒸餅丸亦得,桐子大。米飲下三二十丸,食後。

    小兒丸小。

    海藏雲︰潔古既有三陰可下之法也,必有三陰可補之法,予欲舉此內傷三陰可補之劑。

    未見仲未讀,而未之知,而不能言耳!


如果你對陰證略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陰證略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